(接上篇)
在大四那年的春天,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他再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终于可以开始享受生活了。但他很快发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0小时的高薪工作让他倍感压力。他说服自己,小小的牺牲没关系,只有努力地工作,职位才会更稳固,才会更快地晋升。像读大学时一样,他偶尔也会开心一下,因为加薪、奖金或升职等原因,但这些满足感同样很快便消退了。
成功找到理想的工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高薪却倍感压力,好像有舍才有得。但是,蒂姆仍然没有感到多幸福。
在多年的超负荷、超时长的努力工作之后,公司邀请他成为合伙人。他依稀记得当初曾认为如果有一天可以成为合伙人的话,一定会非常幸福。但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快乐。
有时候,目标的实现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但是,也许过于在乎过程,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如想象的那般。其实,幸福是没有终点的,追求幸福就是一个过程。
蒂姆在大学里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现在是一家知名公司的合伙人,和家人住在一栋豪宅里,开着跑车,银行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但是他并没有感受到丝毫幸福。
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抑或是与家人的生活,蒂姆其实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但他为什么感受不到丝毫幸福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蒂姆被身边所有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们把他视为偶像,教育小孩时也会以蒂姆为榜样。但是,蒂姆为可能和他拥有一样命运的孩子们感到悲哀,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他甚至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告诉他们,在学校不用努力,不用上好大学,不需要找好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想要成功就必须忍受痛苦呢?
虽然成了很多人的榜样,但是蒂姆却觉得他的这一切是“忍受痛苦”换来的,他甚至不想让他的孩子走自己的“成功之路”。
按照“幸福的汉堡模型”理论,蒂姆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他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他是一个“忙碌奔波者”。
为何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得到奖励,我们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结果,而无视过程。
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会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拥有这种错觉时,就不由自主地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等同于幸福。
这种幸福可被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维持,因为它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
虽然蒂姆是一个不快乐的忙碌奔波者,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还有很多每星期工作80小时的人,他们对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从来没有谁规定,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