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困惑去张三九成都线下分享会。
7月28日的周末,我带着一个困惑我多时的问题去了成都,参加了张三九在成都的线下分享会。
虽说在分享结束之后有几个宝贵的提问机会。
但困扰我的那个问题好像还算清晰,不过当我想要问出来的时候,发现它却很模糊。
因为,我连怎么将自己的这个困惑表达出来都不知道。
在此之前,对这个问题几乎是没有思考的,因为我压根儿就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想。
所以,我就只能默默地听着。
谜团渐渐揭开
整一个下午,张三九站在台上激情澎湃地飙课将近5个小时,分享结束之后。
我的那个困惑渐渐变得清晰——“我要怎么样才能配得上那些钱?”
并且,不光找到了困惑,还收获了答案。
不是因为听到了怎么样的回答,也不是收获了什么知识点。
而是,张三九用他整个人的状态为了解开了那个疑惑,为我诠释了什么叫做“就该”。
那时的我,对于那个困惑有两个深刻的认识:
一、想法
二、能力
灵感从四面八方涌来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有这样一个概念“灵感”,而在那一章节里,又提到了“鸡尾酒效应”,即,
“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是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所需要的“被关注的信息”。
在分享结束后一周的时间里,“灵感”真的从四面八方向我涌来。
有的是在书本里。
有的是在我脑中。
有的是这一周自己的摸索。
反正,就在这一周,我对“我要怎么样才能配得上那些钱?”,有了一次属于自己的思考、属于自己的知识整合。
而且,我觉得问题应该改为:
“我要如何才该拥有那些钱?”
小故事——那账面收益激动得让我马上关闭了浏览窗口。
先用一个故事交代一下这个疑问的来龙去脉。
在2018年初,数字货币最热闹的时候,你要你肯使劲买,它就敢使劲翻倍。
然后就在遍地黄金的市场里,我去试了试水。对于连股票都没有投资过的我来说,竟然在币圈的二级市场里无脑操作就能翻倍。
那时,金钱的诱惑蒙蔽了我的理智,就想“精神鸦片”让人无法自拔。
贪念在我们脑中不留余地地埋下了贪婪的种子,那几个月野蛮生长,让我完全丧失理智。于是,眼睛一闭,就把该拿出来的钱全拿出来了。
“爱西欧”,恐怕是那时候大家最喜欢的东西了,反正10倍收益轻轻松松。
我的第一个项目,我能清清楚楚记得开盘就是7倍,然后当晚就到了10倍+。
当时那时候,人已经飘起来了,看了一眼账面收益,我连面对它的勇气都没有,就好像在赌桌上看牌一样,瞄一眼后,我就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浏览器页面关了。
(现在反思,我至少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成本给收回来啊!)
然后,就是不敢面对我能赚到那些钱,于是,就没有赚到那笔钱。
这半年下来,我每次在分享时都会提到这次过山车的经历。但现在用更理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个事情,才发现,自己是真的没有投资策略,所以我就该赚不到钱。
半年后对这个故事的深刻反思:
1、那一次就算成功也不是靠我自己的能力获得的,完全是靠运气。
2、在《拖延心理学》一书中,提到
“人们驾驭不了成功后的自己,于是通过拖延来延缓成功。”
我当时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真的是能力不够。于是,本来的成功案例,硬生生被拖成了值得反思的失败案例。
3、不管什么时候,不再提这件事,摒弃“祥林嫂式的抱怨”。
越说越会让我觉得自己只会失败,于是自证预言就会在这时发挥它的效果,即,让我自己慢慢与成功渐行渐远。
说说最近一周的“灵感”。
关于想法
1)是配不配?还是该不该?
没有配不配得上那些钱,只有该不该拥有那些钱。
首先,对于任何事情,我们得敢想。
俗话说,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张三九说,
假如你的财富自由目标是1000千万,那为何不把它想得更大些,至少......到2000千万。
吴军老师说,
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边界内做事。
但他也说过:互联网产业,要用10年之后的资源能力布局。
所以,不能让我们的想法限制了我们能力的发展。
我说,
我现在的能力只是不该拥有我理想中的物质资源,但不是不配。
既然现在不该拥有,那我总该在未来的某个阶段应该拥有。
像《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说的,
先为自己编一个故事,让自己相信,然后,像故事中的情节那样发展,最后,那些钱就该是你的了。
——先想到才能做到
2)钱的流向
世上那些钱不是我的,就会是别人的。
市场这块蛋糕,就只有那么大。你还在考虑吃不吃的同时,别人早就吃了。
所以,正确的姿势应该是:
1. 以自己目前的能力用最快的速度获取尽量多的蛋糕。
2. 一旦达到自身的玻璃顶,就马上想办法去提升自己,获得现目前力所能及之外的蛋糕。
钱是不管它会流向什么地方的,但你如果自己都觉得它不会流向你、或者要等到你真的能够hold住它、在或者做到100%准备之后,那你就等着哭吧!
因为道理很简单,你不要,别人抢着要。
我说,
在能力不足时,满心想的就是,“我要钱我去要钱!”这时,钱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追,但速度不够,就是追不上。
当有足够的能力与智慧之后,专注的是“如何跑得更快”,于是,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跑到钱的前面去了。
——因为专注成长、获得能力,赚钱就是顺便的事情了。
3)想法的差别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第六章里提到:
我们在讨论(甚至争论)的时候,原本的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因为“看法”无法争论——“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
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的想法,究竟是根据普世的“真理”而验证得来的呢?还是与自身共生至今的看法而领悟出来的呢?
这就造成了想法之间的巨大差距。
由此我想到那句话: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人与动物的差别更大。
用一个在《财富自由之路》中的实例(18.你为什么看不见别人的好?)来说明一下想法的天壤之别。
文中,笑来老师提到这样一个二分法:
于是就有了四个状态:
一:我不好,你也不好
二:我不好,你挺好
三:我挺好,我不好
四:我挺好,你也挺好
细细琢磨我之前的投资行为,发现我的世界竟然是这样的:
一:我不好,没有你(还没有意识到有其他人的存在)
在最开始,我的世界里没有其他人,只有我自己,而且还认为自己并不好。
于是,看到那些钱摆起面前,却认为自己配不上。
二:我不好,你挺好(那些优秀的人出现在了我的世界中)
慢慢改变,我的世界里出现了其他人,我认为别人很好 ,但自己仍然不好。
于是,其他人就该赚到钱,而钱在那一刻仍然与我无关。
三:我挺好,但不在意你怎么样(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继续进化 ,我的世界里继续只保留我自己,但这时的我挺好。
于是,我有意愿去抓住眼前的机会,并认为自己该赚到钱。
四:我挺好,你也挺好,你我总有一个更好。
直至最后,我的世界里人来人往,我该认为大家都挺好。
于是 ,我们都能赚到钱,只不过因为能力的差异,收益也产生差异。
小结:
同样是深入思考,但思考的质量、思考深度就能看出明显的差别。
不是想得多与少,而是有的东西压根儿我就想不到。
不过现在的我,
能过接受自己不知道这个事实,并且愿意去改善自己内心的想法。
而我选择的方式是——在自己能说上那话之前,自己默默进化。
思考既然不够深入,那就继续学着深入思考。
张三九说:
你是到底想要钱,还是想要赚钱?这一个“赚”字,就是财富的分水岭。
我也明白:
想法只是相对能力来说更浅的层面。
能力才是将你“赚”的想法付诸于行动的根本。
真的很幸运,张三九在成都的分享会,让我有两次对我自己而言的深度的思考。
关于“能力”,我想将会是我在最近实践过后的再一次深入思考,下一次,我的关键词会是——“学”。
(第一篇文章的直达地址:《张三九说的“卖”这一个字,就够我学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