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大学的时候,我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句话看起来有点诡异,但是却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把生活过成了一种习惯,把亿万种可能的人生活成了一个模板,我们或许从来都没有用真实的自己去生活过。带着社会给的枷锁,父母给的期盼,以及虚假的躯,游走在天地间。
当然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是因为我发现活得真实的人会带着与生俱来的光环。
我大学的时候喜欢思考一件事:怎么吃完受欢迎,让别人喜欢的女生。
我的一个大学舍友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女生,跟她相处会让人觉得很舒服,而且不会刻意去讨好别人的她自带好人缘。这一点让我一度陷入沉思。因为我一直觉得要让人喜欢是需要刻意讨好,或者说有一个固定的样子,比如善解人意的女生最受欢迎,体贴的女生最受欢迎等等。我变成了“讨好型人格”,期间一度为了把自己营造出这样的形象最后变得很累,甚至吃力不讨好。而有些人却轻轻松松能得到大家的喜欢。答案最后颠覆了我的认知。我观察了身边一些很受欢迎的女生,无论是贤惠体贴的,还是开朗活泼的,都有一些共性,就是自信。她们的自信提现在哪些方面呢?不曲意逢迎,不卑不亢,在人群中不是急于表现的那个,但是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还有一件很小的事,让我印象深刻。我宿舍有一块区域是看过去是大片大片的紫色,舍友坚定的告诉我们她喜欢紫色。而别人问到我喜欢什么颜色的时候,我居然答不上来。当下连我自己都有些震撼。从那以后我自己研究的课题就从怎么样成为受欢迎的女生变成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开始去观察自己,从简单的喜欢和不喜欢开始,到我的个人优势,我的兴趣爱好。从日常的各种小事去观察自己心情的起伏。慢慢的,我才有自我意识的觉醒。
最有魅力的样子没有固定的模板,而是做大方自信的做自己。
究其原因,是因为你有控制欲强的父母,这导致你选择和判断的能力退化。如果家里是父亲控制欲强,容易形成叛逆的性格,而母亲控制欲强,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简单来说,我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小时候带我出去买衣服,我妈会问我,你喜欢这条红色的裙子,还是这条紫色的裙子?我看了看回答,我喜欢红色的。这时我妈可能会说,这条紫色的好看吧,就买紫色的好了。于是我得到了一条我妈帮我选的紫色的裙子。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荒谬,但是类似的场景经常发生。又比如说我妈问我晚上想吃排骨还是想吃白切鸡,我会说想吃白切鸡,最后我妈买了排骨回来。会发生这样的事不是因为我妈喜欢跟我抬杠,而是很多时候大人控制欲强,她问我的时候其实不是为了得到我的答案,而是为了得到一个跟她一致的答案。上哪个学校,读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男朋友,我妈会给我倾向性很强的建议,看似是建议,其实更像是要求。尽管后来我长大了,但是这种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已经退化得差不多了,更何况我并不需要做太多的选择判断,因为已经有人给我安排得妥帖,而且多数时候,这些选择都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不容易出错的,很容易就给人一种感觉:父母说的都是对的。我这里当然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抛弃父母的建议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父母有他们自有的一套逻辑体系可供参考,是他们那么多年积累下来的财富,我们要做的是,把他们的建议当做参考,但千万不要忽略自己的内心的声音。
当你意识到你没有做自己,没有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时应该做什么呢?
首先要认同一点,你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进化演变了那么多年,就连树叶都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而每个人就更特殊了。我们读过很多书都会写到大部分人活了一生,大脑仅被开发其中的一小部分,同样,潜能也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是什么,既然我们是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就会有各自最高级的活法。如果你被各种广告洗了脑或者为自己贴了各种标签并且认为人生是有固定模式的,那么应该尽早逃离。
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二点,是观察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和身体。
观察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情绪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将自己身体愉悦的时刻记录下来,比如说闻到某种味道的香水,听某个风格的歌。就拿吃饭举例,你吃饭的时候会感受味蕾的刺激慢慢品尝,还是狼吞虎咽一番迅速填饱肚子甚至经常吃得太饱而无精打采。《少食健康》一书提到的,有一大部分疾病是跟多食有关,想想我们经常说的那些富贵病。“当人们在饮食的时候丧失知觉,就很容易吃多,而多吃就会让身体接收更多复杂的信息和能量,反过来也会蒙蔽我们先天具有的感知能力、判知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健康十分不利。”正是因为在进食的过程中,我们放弃了对身体的感知,同时抵抗不住食物的诱惑,所以非常容易暴饮暴食。即使是吃饭这么一件我们非常熟悉的事,我们都没有认真去感受,更不用说更宏大的其他方面了。当你吃饭的时候能够用好自己的“感受”,你会发现食物本身更丰富了,你不用吃很多就饱了。
第三点,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找可能。
你通过观察会得到一份数据,了解到自己喜怒哀乐从哪里来,那么接下来只要整合这些信息,你就能得出很多问题的答案。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跟人交谈,可以考虑下需要经常沟通的工作,比如教师,心理咨询师,销售人员。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某一件事很感兴趣,那你就更进一步,把这件事做的更专业一点。比如有人喜欢看电影,去研究电影的制作过程,成了解说电影的专业人士或者专业影评师,甚至读了电影相关的学位。假日你没有找到某一件事让你做起来废寝忘食的,那么那件你做起来没有别人的费劲的事,也是你的优势。
观察自己的过程会推翻很多外界给我们的枷锁。我最反感的文章标题是《女人一生必备的十款包包》,有些包我就是觉得不好看,为什么要必备呢?有些人会说这就是广告而已,但类似的想法早就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应该活成什么样,你正在被同龄人超越等等。如果你没有坚信自己应该有各自生活的方式,很容易被带偏。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探索自己的过程,但是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就把这个任务抛之脑后了,而有些人比如《活好》的野原重明七十多岁的他当被问接下来的计划,他回答:继续探索自己。以前有句话说人过了三十岁之后就死了,往后的几十年都是在按三十岁前的样子过。想一想那些被人们羡慕的人,比如东方美食生活家李子柒、塔莎奶奶他们没有按照社会给的参考答案生活,没有把自己当成芸芸众生的普通人,而是活出自己的本色。我们为了父母,为了子女,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唯独没有问问自己内心想要什么。
如果终其一生,你都没有活出自己的本色,难道真的不会遗憾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