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即为文章中的文笔、词汇量、血肉,更是作者逻辑思维,思想境界的体现。
好的文章文采斐然,层次分明,思维缜密,逻辑严谨。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谓厚积薄发,大抵如此。
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让我们摘抄好的句子,谓之“所得”。
所谓积少成多,积液成裘。熟读长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随着“所得”本子的不断积累,写起文章来也越来越有感觉了。
有了好的句子,那只不过是别人家的孩子,要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就要用自己的思路重新整理规划。
当你听到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重新复述一遍,这就是一个整理的过程。
我所理解的文采不是生搬硬套,它是巧妙的活学活用。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的确是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但是拿多少怎么拿,这里有很大的学问。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追求高效率、快节奏已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人们普遍焦虑,心浮气躁,甚至没有人会耐下心来读完一篇文章。
So,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我们写文章也要与时俱进,长短句结合,让文章有一种韵律美。
长短句的结合,“所得”句的添加,还要融入幻想、浪漫的部分,也就是自己思想深处的独属于自己东西。
扪心自问:自己的文采怎样呢?
当然不怎么样,有待提高的部分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有哪些提高文采的办法呢?我总结了几点:
1、多读经典是不二法门。
关于读书,我是主张读经典名著的。所谓经典就是经过时间的淬炼而留下来的典范之作。
它之所以能千百年流传下来,必然有它留存下来的理由。
所谓存在的就是有价值的。正像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景物的描写,书中的诗词歌赋、灯谜雅趣,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像《红楼梦》这样的辉煌巨著,光人物就有上百个。据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
如何将这上百号人物在小说中自如地穿插起来,笔墨渲染的轻众,人物出场的顺序、出场的方式、衣着打扮、性格特征,都是极难把握的。
要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在值得的事情上。花时间看一本好书胜过看10本烂书~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书籍,值得一读再读,字斟句酌,反复咀嚼~
2、写读后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阐述
读经典就是要我们在书中学习大家的风范,看名家是怎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
这需要一些功夫,你要真正看进去,这样才能get到作者的点。
这里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他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布局的?在什么地方做了铺垫?在什么地方引出主题?在哪里制造悬念?是怎样制造矛盾又怎样解决矛盾的?
带着问题去读书,就会真正钻进书里。你不是在简单的读书,而是在进行一次探险之旅…
当把一本书肢解得支离破碎,你就会从中受益良多。
3、反复修改打磨
海明威说;任何一篇初稿都是臭狗屎。一篇文章写成后不要急于发表,把它放一放。第2天再看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第2天修改后还是不满意,可以把它再放一放。
每一次修改你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甚至开始怀疑地发问:这些烂文是我写的吗?
还真是有心有余悸、不忍直视啊~
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此言不虚。
因为在一遍遍的阅读修改过程中,你会重新归纳自己的思路,改掉不恰当的用词,不通顺的语句,甚至发现逻辑上的错误。
有时重新修改,会有灵光一现的感觉。把你的灵魂之光添加到你的文章中,必然是熠熠生辉,文采斐然。
关于文章的文采,我想,除了少数人的确是有些天赋外,绝大部分人都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写文章需要旷日持久,坚持不懈,输出输入相结合。
要想文采飛揚没有捷径可走。如果说有什么诀窍,那就是这十个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