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金陵情结 张可扬
【摘要】现如今的南京城已是繁华大都,而从唐诗中我们也可窥见古时的金陵厚重的文化底蕴。不同的诗人将不同的情感投注于南京,为这座历史名城再添文化繁华。
【关键词】金陵 江南风景 物是人非 咏史怀古
古往今来,南京作为闻名遐迩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历史的烟云中被反复吟诵。或才华横溢的大文豪,或一代名将,千古帝王,皆曾为其挥毫拨墨。随着时间的沉淀,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也慢慢抽象为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诉求。
一、赞美金陵美景
金陵地处江南,风光秀丽,自然被许多寄情于山水的诗人所歌颂,又加以“帝王之州”的辉煌历史文化,便更是难逃诗人之笔。这便不得不谈谈谢脁的《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特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车舟。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诗人饱含激情,热烈赞颂当朝都城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江南佳丽之地,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帝都历史。二联写远眺,三联取近观。“逶迤带绿水’”飞甍”的河水的蜿蜒曲折和道路的绵绵延伸,挖掘出诗境的远近纵深感;“迢递、垂杨”以高楼的嵯峨入云和杨柳婀娜多姿,拓展出诗境的上下层次感,又通过色彩的描绘使诗境阔大、气派、富于色彩。 “凝笳”二句的动景又使景境全活,突出了场景的繁华、状观。谢脁通过对金陵盛景细致而生动的刻画,体现出诗人对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二、借金陵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金陵有着沧桑的历史,这也使其成为了诗人竞相哀悼的对象。刘禹锡的《马衣巷》便很切合地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朱雀桥边野草花、马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因昔日繁华已不复存在,抒发黍离之叹。曾经繁华的朱雀桥,如今长满了野花野草,夕阳洒在曾显赫一时的马衣巷口,更是凭添了几分冷落,燕子依旧年年飞来,但这里住着的已不是王谢贵族了,而是普通老百姓,六朝稍纵即逝的烟云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刘禹锡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联想到了古都金陵的悲剧命运,触景生情,自发地对唐朝日渐衰颜的气象发出悲叹。
三、借金陵的咏史怀古。
对于晚唐诗人来说,风雨飘摇、弊端积重难返的现实给他们无力与渺茫之感,诗中更多充斥着颓废的来世情绪与悲伤的黍离之叹。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积淀的金陵就这样成了诗人们最喜爱吟咏的对象,且看《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将荒凉的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之中,又用潮水伴明月,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但昔日的繁华已去,潮水拍打着空城,只能落寞的退回去,而秦淮河上的明月,却亘古不变地照看这座古城,诗人感叹:歌舞升平,宫殿楼宇都已退得不留痕迹,唯有这一轮不变的月亮还夜夜照进空寂的古城,成为它昔日繁华仅剩的见证。
都说“六朝如梦”,南京变像是一个吹弹可破的梦境,古色古香,仿佛在走近南京的时侯总得保持安静——不知是怕惊醒了它呢,还是怕惊醒了隐藏在它身后的深情?
参考文献:唐诗鉴赏辞典
2. 岁月中的古都——论诗中的南京 文一杰
摘要:以“金陵”二字连续无数诗词,南京作为我国历史七大古都之一,自建都以来引发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石头城、健康、秦淮、集庆、秣陵、建业、金陵与南京的更迭交替更是文学与历史脉络的传承。
关键词:诗词 南京(金陵) 原因 赏析
一、久为传颂的原因
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金陵之作”不断涌现,其中的怀古咏史之作占比极高且多出经典,其中的原因值得一探:
历史悠久、地位尊崇:南京,具有历史记载开始,建都已有2580多年。从周灵王的棠邑到楚威王的金陵;从东吴孙权到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相继建都为健康,与罗马并称古典文明中心;隋唐后一直为全国经济重心。作为一代又一代都城,南京在历史与文化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发展曲折、引起共鸣:南京城无可匹敌的辉煌却掩盖不了历史刻下的累累伤疤:一次次建都的代价便是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覆灭,无数百姓的颠沛流离、家破人亡。三国时期东吴首次建都南京,后被西晋所灭;司马睿建都健康,后被刘裕所取代;宋齐梁陈建都南京,后被隋所取代;唐初,杜伏威等人起义,占据南京,后被唐军攻破;北宋赵匡胤灭南唐,改南京为江宁... ...这样计算下来,南京历史上共被攻破过14次。每次无尽繁华的背后都是一场接一场的腥风血雨,一场又一场的悲欢离合。不同的时代:无论是初初开国,还是王朝鼎盛,亦或者是狼烟四起、日薄西山;天南海北的人:无论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还是功成名就,亦或者是壮志满怀,你都能与这古老的城发起一出灵魂的对话,于激烈处碰撞出偏偏佳作。
优越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水路条件良好,且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农业开发早,经济繁华。以上条件为文化孕育提供了充分条件,也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而来。而南京风韵多姿的各种气象时节与江南美景更是为他们内心澎湃的情感打开了宣泄口。
二、词句简析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是谢朓眼中的南京,更是古时国民眼中的南京。“佳丽地”盛赞了江南的美景,“帝王州”更是凸显了南京古城的久负盛名、繁荣富足。这一句总括或许就是吸引文豪纷纷前来的原因。
“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
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香梦魂裹。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这是温庭筠眼中纸醉金迷又衰颓讽刺的南京。借古讽今,此之骄奢与比之荒墟,于百姓而言的两代昏君陈后主与隋炀帝皆因骄奢往过。这金陵的繁华对温庭筠来说是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是刘禹锡眼中正精力亡国之痛的残破的南京。藩镇割据的唐代,统一的王朝岌岌可危,东吴的亡国之战,都城南京的衰颓。刘禹锡着重凸显吴的失败,衬托阐释出一个深刻思想“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而金陵的“王气收”不仅指东吴的落败,更是讽刺了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借此抨击了当时唐朝的割据势力。这便是刘禹锡眼中的金陵。
“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这是纳兰性德眼中的南京。是纯美、明媚却又有淡淡忧伤的南京。也是我眼中的最美的南京,那种带着柔美的风情与历史的古韵,只一眼、再一品,便让人沉醉不已。“燕子矶”“乌衣巷”朱元璋、史可法、刘禹锡都被揉碎在这两处景物里,六朝古都的斑斓与风雨都被描摹在月与烟里。而当年的风景又是哪年哪一处的风景?浸润在时光里的南京才是他眼中最美的南京。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3.唐诗中的南京 二狗妹妹 颜虹茹
阅江楼上看
背面的长江
下着雨的热河路
冒烟的火车站
这座城市很好看
你千万不要爱上她
——《南京》泥人乐队
南京是一个悲伤的城市。无论是六朝、七朝还是十朝古都,南京的历史随着改朝换代总免不了一场屠城。经历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这些有据可考的政权,最早的南京城早被埋在层层尸骨下。后来,张纯如也告诉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数不清的冤魂……
“你们说伤感?不!那是复兴!是繁盛!是救亡图存!”《重读南京》的前言赫然醒目。
看似平易的话或许有些晦涩了。我翻开唐诗寻找答案。
李白写,“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笔下的金陵是烂漫的,令人沉醉的。柳絮飘飞,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
刘禹锡写,“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现在万户千门长满了野草,就由于那一曲《玉树后庭花》。刘禹锡以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怀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杜牧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帧帧画幅在眼前流转,草长莺飞,酒旗招摇。千里江南,全是明媚春光。他也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为政者将国事置之不理,沉迷于儿戏。奢靡的音乐竟还流传下来,在歌女口中传唱。他感慨万分,故作此诗。
韦庄写,“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作者看了六朝古迹后,有感而发,吊古伤今。
李商隐写,“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从孙吴到陈亡,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然而六朝诸代,纷纷更迭,当初的“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似乎只是一句没有根据的戏言罢了。
是伤感是复兴是繁荣,早已失落在江南烟雨中。细雨如丝,历史的气息随风袭来,只有梧桐树还在沙沙作响……
4. 繁城旧梦多情思--论唐诗中的南京—张秦赵
一 引子:
之所以选择这个论题,是因为我一直喜欢唐宋城市的那份灵动和诗意,大概是诗词的生机到达了极点,城市的风骨也就不同于前世的粗野和后朝的压抑。
二 :唐时南京的城市情况。
我们知道诗人大多由景因事生情,因此了解唐朝现实中的南京必不可少。因此我在网上搜了南京的大致信息。之前想着六朝古都和盛唐风情,于是我幻想着夜里的灯火万家和白昼的千帆竞发。然后事实证明我想错了。
陈正荣:《潮打空城--唐时的南京是什么样子》里说到---和很多人想的一样,南京历经六朝古都和300多年的积累,在气势恢宏的唐朝应该是一个很有规模,很具看头的城市。然而实际上,在唐朝统治的近300年的历史中,南京一片黯淡,几乎成了一个废都,成了大唐盛世的一个边缘城市,一个不起眼的江南小城,还有一段时间归润州(今镇江)管辖。
虽然这也不能阻止我爱南京,但是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情况,我继续看了看上面提到的文章:公元589年,隋灭陈后,隋文帝下令荡平建康城,将宫殿城市全部毁掉,改做耕地,行政权力也大大削弱,这个全国第一大城市至此毁于一旦。我们只能希望执政者们多看点书,才能挽救这种悲剧了。
南京是一个繁华落尽的城市,一个破败了冷寂了的废都,一个让人叹息的有着太多故事的故都。
南京城市的不幸,也因此造就了诗人的诗幸。南京几乎是唐诗诗歌的绽放之地,有太多的诗篇留在了此处
三:唐诗中的南京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将诗人的创作分为“有我”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虽然“无我”只是一种客观的理想状态,五柳居士之写景也融入了闲适之情,但大致区分,可以分做写真实的金陵,和写心中的金陵。
刘禹锡写金陵,最有名的是《金陵五题》,宽松点讲,我们可以从其中瞥见金陵的荒芜。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⑿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繁华的都城以成遗梦,禁宫生野草,长街化荒田。唐朝的金陵在诗人的眼中是一处充满了历史与诗意韵味和无尽荒凉萧瑟的空城,与诗人的某些情感不谋而和。
南京的故事,像极了无数诗人的故事,因此大多数的诗人到南京,咏南京是因为一种凭吊今古,抒发心情的理由,包括上面提到的刘禹锡。
又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晚的金陵是落寞梦幻的,带有一丝醉人的迷离。这份迷离总是引起诗人对南京破落的心痛,从而引发诗人们对今朝的担忧。在晚唐诗人的笔下,金陵是唐朝的一种象征。
再如李白,李白可谓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小迷弟,写南京,的诗篇多达70几首(杜甫听了想打人),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还有《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在盛唐的豪放派诗人笔下,金陵仍保留了一份弘大的气象,但是这种气象也仅存于金陵的自然之景,金陵的城市已经不忍再看。这份弘大的气氛,是诗人在历史的深思中,对己身的慰勉,对盛唐的赞美,对未来的告诫。
再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既可以归于“无我”,也可归于“有我”。我们即可见金陵古城的气势磅礴被婉约和清丽所替代,又可见诗人的淡淡失落,和对晚唐尚佛的讽刺。
四:总结
综上所述,唐朝的金陵是比较荒凉萧瑟的,气势磅礴的气象因为隋文帝废城改田而变得清丽颓靡。金陵现实中的“空”,却成了诗人的圣地,具体来了哪些诗人,上面提到的文章里有讲。唐诗中的金陵,大多是荒凉迷离,又带有一丝繁华落尽前的辉弘,是诗人凭吊今古,抒发抱负的好地方。这里物质倾颓,精神繁盛,有着深远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象,是一座可歌可悼的城市。
补一首《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爱也文人,叹也文人。
5.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论唐诗中的南京
善能禅师用两句话来解“古今一度”,说“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恰是对南京古城的极好概括。
自先秦以来,南京变换过无数称谓,越城、金陵、秣陵、建业、江宁……,它曾热闹妩媚过,也曾悲凉沧桑过,它在兵荒马乱里罹难过,也在太平盛世中旖旎过,所谓“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一切都过了,它便入了风骚人案上长卷的墨。
它是“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的金陵台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如缥缈的烟波散在历史长河中。六朝建康都城文化璀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昭明太子的《文选》、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沈约的《宋书》和萧子显的《南齐书》等都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宝库中光彩夺目。都城金迷纸醉,畸形发展,居民28万户左右,城中僧尼多时达10余万,佛寺穷极宏丽。杜牧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它是“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的帝王河州,中原腹地,石头古城,如岿然的铁甲挡在征虏风烟前。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故而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是诗人笔下的金陵城。
它是“万人喝彩灯船过,百盏琉璃塞月光”的江宁西都,风景忆当年,水木湛清华。
南京被无数的诗人吟咏,被无数的帝王赞叹。
一朝风月,万古长空。金陵融入了历史,历史进入了金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