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wú)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而其子又以文之纶(lún)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
是故滑(gǔ)疑之耀,圣人之所图(bǐ)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十行采集:
1.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就是说实质不变,可是做点花活,搞点推销,弄点宣传,大家却感觉不一样了。
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上当受骗。
大家竭尽心力去求那个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
2.认识到齐是非的道理,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是之谓两行”。
3.要站在道的高度“以道观物”:对别人的做法给予宽容,用平等的方式对待万事万物。要摒弃人类绝对中心主义。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一,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一所分化产生的。但因为大家观念不同,被现象迷住了,就会忘记了本原。
5.类似佛经“盲人摸象”的道理。道体虽然只有一个,但因为大家都在追求这个道,理论知识越来越进步,辩论也越来越多,个人的私心、思想的偏见也越来越明显。
6.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
7.《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道家思想是一种辩证思想,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
这两个方面是对立和统一的,而且是会相互转换、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的,而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势”。
8.庄子认为,人生之事,其实都无所谓成功不成功,终成过眼云烟,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也,这些表象都是靠不住的。
9.所谓“滑疑之耀”,是说那些惊世骇俗的理论。这些令人迷乱的东西,圣人是不允许它存在而危害于世的。
10.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我们要用清明的心去理解和观察,以平等、宽容、达观之心,超越“滑疑之耀”,达到“与道合一”。
一行精华: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触动,反思,改变:
1.物我并行,并非是圣人“和稀泥”,而是希望我们抛弃自我中心,去接受其他不同的事物、道理和思想。
世界是多样性的,组织和家庭也是多样性的。不要总拿别人的标准来框自己,或者反过来,这样都是自寻烦恼,走入“小道”了。
一旦“随其成心而师之”,则“爱成”而“道亏”,自我偏见,甚至自我中心的形成,会导致我们距离真实和真理越来越远。
2.“朝三暮四”故事里的猴子,象征的是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庄子说的是不变。
但我们现在却用这个成语嘲笑那些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人,强调的是多变。
我们是不是也陷入了只学习表面现象的误区了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和那些猴子有差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