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zhān)。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搆(gòu),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kuò),其司(sì)是非之谓也;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
其厌(yā)也如缄,以言其老洫(xù)也;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hí),姚佚(yì)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zhèn)。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ɡāi)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
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人谓之不死,奚益?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kò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十行采集:
1.才智超群者广博豁达,有点小聪明的人拘泥细节,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气焰盛人,被智巧局限的言论琐细无绪、没完没了。
2.“乐出虚,蒸成菌。”这种种情态日夜更替,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
3.庄子说:一旦懂得这一切发生的道理,就能明白这种种情态发生、形成的原因——不正是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吗?
4.庄子强调,无论是否寻求到了这些问题的究竟,都不会对其真实的存在有任何的增益和损坏。
5.一辈子忙忙碌碌的,做别人的奴隶,做物质的奴隶,做自己身体的奴隶。正如庄子所言,我们好像终身都在服役。
6.即便我们看透人生,也依然应该乐观前行,做好自己的家庭、社会角色,那便是我们的成就与归宿。
7.齐物: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但万物一体,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8.在庄子看来,人生所追求和拥有的应该是真实的自我,即“真君真宰”。一旦摒弃了各种偏见和成见,达到了丧我的精神境界,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
一行精华: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与接为搆,日以心斗。……小恐惴惴,大恐缦缦。……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以无有为有。
触动,反思,改变:
1.庄子认为,整天勾心斗角、提心吊胆、蝇营狗苟、想尽一切办法去“伺是非”、去“守胜”……,实在是自寻烦恼。
最好的修炼就是跳出“与物相刃相靡”的陷阱,放下执着心,不以物喜。做自己的主人,“可行己信”,不拘于“其形”,自然可以免除“心如死灰”般的“悲哀”。
2.庄子认为,人必先“成乎心而有是非”,否则就“是以无有为有”,别说别人搞不懂你,也你自己也会搞不懂自己。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人们孩童时期形成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他们今后一生的判断与选择。
这种理念,就非常符合庄子的这段话。
我们应该首先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成乎心”,然后再下决心重新自主选择“是非”,而不是浑浑噩噩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