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职场| 牛逼员工养成记(二)

职场| 牛逼员工养成记(二)

作者: 魔法糖果 | 来源:发表于2020-02-02 13:38 被阅读0次

从外企小职员到给章子怡做经纪助理,再到软件咨询公司的业务分析师,最后成为公司的高管。

一个30岁不到的女人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上一个企业的高管,她是怎么做到的?

牛逼员工养成记 —— 找比你更牛的人挑战自己(一)

前两天在微博上发了一个针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感慨,彭萦看到后给我留言并约我写写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分享如何成为一个牛逼的员工。最近看熊节和张辉的经验都已经发出来,于是也抓紧时间把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或许我的经历可以给更多人提供一些参考。

抓住你的好奇心

牛逼的员工多数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甚至有时候在职业选择上也会偏向感性,选择跟着感觉走。

我是个典型的P型人(MBTI中的ENTP)。到现在为止的四份职业选择,都是基于我的感性选择 - 不挑贵的,只挑自己喜欢的。我刚毕业时,朋友安排了一份国企的稳定工作给我,只要待满一年就可以平稳拿到北京户口,享受所谓的“一等公民”待遇。条件是我必须得天天忍受跟着领导屁股后面改稿子,端茶倒水做很多重复性劳动。而当时我也已经在一家小外企实习,因为管理相对扁平,我可以尝试很多自己大胆甚至幼稚的想法,或者去接触到我几乎没有接触过的IT领域。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对未知的东西的渴望几近贪婪。所以我很快就做了决定,拒绝了在朋友眼里是一份“黄金饭碗”的国企工作而选择了那家小型外企,并且也在一年内从网络编辑跳转到了市场经理,并且还给产品部门打着黑工完成了一个08年奥运促销的产品项目。

第二份的职业选择也是基于对新领域的好奇心。第一家外企在09年经济危机的波动中倒闭。我是人生中第一次强烈感受到经济危机对我个人造成的震撼,所以一门心思在找金融培训机构的工作。最后也选择了一家专门给清华大学上总裁班的金融培训机构,每月工资只有2000元,仅仅维持在北京的基本生活。然而那个时候依然是觉得精神振奋,每天很认真的跟着听课、招生做宣传。可惜后来因为公司内部员工劳务纠纷,亲眼见到一场械斗之后提前结束了工作。

从金融培训机构出来后,我被朋友介绍去给娱乐圈的一位明星做经纪助理。当时我也是从三份工作中选择了这个,选中它的原因是想因为我很像了解电影的制作过程。而如我所愿,我也确实从中学到了很多项目管理类似的经验,锻炼了跟“不好打交道的人”打交道的技能。纵然运气是一方面,但如果不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我可能也不会选择这样的机会。到今天很多了解这段经历的人都会来问我关于这位明星的八卦,说实话我关注这方面的还真不多。当时打动我的是他们提到了正在制作的电影,这个确实是我很想学习的知识 - 我一直都很羡慕会讲故事的人。

如何将原材料转换成一个一个电影画面,导演怎样排期,艺术指导怎样布景,演员之间怎样配合,后期如何制作……在这个工作中,虽然我的主要任务是给明星写宣传稿,但是也主动参与和争取了很多跟电影后期相关的工作,包括在电影上映前,我会连续熬夜看8遍电影,以保证字幕的准确和后期配音口型校正。这是一个身体痛苦而精神愉悦的学习过程。我对这种知识的学习欲望,驱动我一直在这个生物钟紊乱和高压的环境里(老板是位控制狂,24小时都需要你随时待命和汇报……)待了六个月,直到电影后期宣传完成。

你可能觉得一份工作做六个月实在不是什么应该炫耀的事情,不过在这个岗位上,平均的工作时限是一个月,我是所有助理中留在她身边最久的一个。

很多人看到一个30多岁的CEO,习惯性的会有两种反应:呀,这个人一定很聪明!或者,呀,这个人一定有别的门路才能这么年轻就当CEO。

实际上,经验和知识与你的年龄并不强相关,与之强相关的是你追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以及你为追求这些而付出的时间。我们在面试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个5-6年经验的人掌握的知识点跟ThoughtWorks1-2年经验的人掌握的差不多。多数人只是把时间放在重复劳动上,你可以获得技能的熟练度而却无法获得技能的多样性。那么一个人常久的待在一个职位上没什么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你的公司是论资排辈,你或许还应该为你的公司依然能为你每年加薪而感到庆幸。

刻意练习并验证你的能力

在《哪来的天才》这本书中讲到一个很好的观点:天才不是生来就有,他们是通过对某些技能的刻意练习和反复验证才获得这种能力的。

我在学习中养成了一个习惯:学到一门知识我必须得反复讲给别人听而且让他能听明白,我才认为自己掌握了这门知识或技能。否则总会惴惴不安,不敢自信的表达出来。这个习惯在ThoughtWorks这样的环境里被继续深化,以至于现在变成了惯性,一旦接触到新的信息就会控制不住分享的冲动。从这个习惯中,我体会到了刻意练习和能力验证带来的好处。

在加入ThoughtWorks两年后,我从市场团队转入了专业服务团队,承担了软件开发中的业务分析师的角色。大概做了快一年后,我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脱缰的状态:一方面感觉自己信心爆棚,另一方面却又对自己到底掌握的水平深浅不能做出准确判断。于是我开始总结自己在项目中学到的这些知识和技能,打算组织一个培训给公司的其他同事做培训,看看我到底能不能讲清楚业务分析师的主要技能。正巧我的搭档熊节在一个销售会议上,帮我接了一个对外的培训机会。

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离外出培训只有一周的时间。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焦虑状态,一下子对自己做过的东西失去了信心。那一周我过的非常紧张,每天项目工作结束后回到家就开始翻以前的旧书、上网查资料。我虽然有实践经验,但还不足以形成一个理论框架,出去给客户讲。这一周的阅读量超过我了一个月的阅读量。知识补充完毕,开始连夜改PPT,轮番试讲、求反馈。最终那次讲课客户来了40多号人,现场的反馈和气氛都还是不错的。这次培训结束后,我又发现即使是同一门知识,也需要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多次练习和验证,每次验证都是一次新的学习过程。

这些刻意练习和验证并不总是发生在这些大的场景中。我常常会习惯性的验证我工作中的每个想法。

在成都新公司的运营过程中,我会接触到大量的员工沟通工作。多数是针对新员工的培养和文化沟通方面,来找我聊天的很少会出现正面的信息,几乎都是同事们自己遇到困惑,或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一开始我也很容易着急,很难聆听对方的表达,总是希望快刀斩乱麻。后来发现我每次谈话下来都是我自己说的多而对方讲的少。我开始感觉到自己在沟通中有倾听障碍。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去TED演讲和领导力培训的网站上寻找积极倾听的技巧,并开始运用这些技巧到实际的每个谈话中。有一段时间里,我把手机的屏保设成"Listen"字样,每次谈话开始前都会先翻看手机,然后心里默念“少说话,多听”。每当我想表达的时候,我都会习惯性的掐自己大腿,提醒自己在实在控制不住的情况下先问对方一句:我能总结下你刚才说的吗? 这样的练习在最开始的几次沟通中显得比较生硬,甚至还要克服自己生理上的不适,但慢慢的我发现这种沟通技巧越来越产生正面效果。我总能获得比以前更多的信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人的同理心越来越强,给出的指导建议也更容易被采纳和运用到实践中。到今天,当我再需要进行谈话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很轻松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对话方式以获取更有效的沟通了。


牛逼员工养成记 —— 找比你更牛的人挑战自己(二)

找比你更牛的人挑战舒适区

在ThoughtWorks里,挑战舒适区是个常常被挂在口头上的词语。几乎每个聊天都可以从这里开始。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尤其是在面临新转变的时候。牛逼的人总能不断给自己找刺激,迫使自己走出懒惰,适应新变化。每当我发现自己开始变懒散时,我的方法就是找比我更牛的人聊天,从他们那里找刺激。当然,在ThoughtWorks这个环境里,我们经常会面临的是“被动的”刺激。一旦一个在你的peer level上的同伴先于你做了一个演讲,或者连续写了几篇博客,你的神经马上就会被刺激起来:靠,我又落后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舒适区,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如果把你的时间分段(或者如果你的工作时间够长也可以按照角色分),你会得到下面这样一张图。

比如以我在ThoughtWorks里转角色后两年内的时间为准进行分段,我可以划成三个月、六个月、12个月、18个月等几段。每段我承担的工作内容或角色都不太一样,那么我在每个阶段的心理区域也不太一致。如果我是在“拓展区”,也说明需要我再努力才能达到自己期望,或者对自己掌握的技能不是很有信心。假如我在“焦虑区”,这基本上是我刚刚承担一份新工作还完全不知道怎么开始的状态。而如果我在舒适区,那最好的判断就是每天精神不振奋,做事没有热情,完全靠习惯在驱动的时候。

如果把这些点连成线,你会发现自己的规律。成长最快的时候一定是在拓展区,而且你的线应该基本都是在波动的。如果一直保持在某个状态,那最好还是选择在拓展区。线一直出现在焦虑区,你的身体一定也承受不了。线一直在舒适区,那么基本上就是没有任何成长。

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需要内外同时用力。一方面自己得主动去寻找你的远期方向,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再根据这个长期目标分解成当前的每一步,看看自己现在什么位置,这个位置是你的舒适区还是你的拓展区。假如发现自己一直都没有什么压力,那证明你是时候需要拓展了,这时候可以借助外力,有时候是被动的机会,多数时候是要自己去争取新的机会,比如换个角色或者换个平台。当自己不能发现或者搞清楚时,就需要去主动找比你更牛的人聊聊,从落差中寻找新的动力。

说给女性的话:勇敢抓住机会并通过积累获取自信

自信只来自三个地方:知识、经验和机会。

我见过不少喜欢读书学习,工作认真努力的女性,但是有时候限于性格或其它原因不敢大胆跳出自己熟知的领域。跟一些女性员工聊过后发现,她们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缺乏信心,所以即便是有机会出现,也会犹豫不决不敢抓住机会拓展自己。不自信好像跟女性的关联性天生就存在一样。我们很少见到一位女性被表扬后,她会微笑着说谢谢。多数的反应都是:没有没有,其实是某某在背后帮助了我很多。对于来自外界的表扬本能的产生抵抗。

最近来自Facebook CEO的桑得博格的新书《Lean In》热卖,她在书中也提到了女性的自信问题。多数女性都有一种“imposter syndrome”症状-自我能力否定倾向。针对不自信她提供的建议是,当机会来的时候,假装自信。有趣的是,我跟ThoughtWorks澳大利亚前大区总经理Lindy 和ThoughtWorks中国区运营总监夏洁这两位女性聊的过程中,发现她们同样提到过这个建议-fake confidence。我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有明显的体会,但是这同样需要你的勇气。

2011年底,在一次酒吧聊天的过程中,我向ThoughtWorks前中国区总经理(现在是ThoughtWorks全球CEO)郭晓咨询我未来的发展方向。他问我喜欢我做什么 - 我说我会为了帮助别人成长而感到兴奋。郭晓说,那你有一个很好的机会 - 到马上要成立的新办公室担任负责人(Office Principal),帮助新人成长。当时我内心也有过一丝怀疑- 你是开玩笑的吧?我连怎么做业务分析师都还不知道呢。不过这丝犹豫我没有表露出来,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机会即便在ThoughtWorks这样的公司都不算太多。或许当时郭晓喝醉了?

我记得自己当时回答的是:我考虑一下。其实自己心里是有了答案的,那就是我想去做,我也要去做。虽然有挑战,但是能跟熊节这样有经验的人近身工作的机会可能确实不多。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拓展。以至于当我今天参加中欧商学院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时,即便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我也可以毫不犹豫的表达我对人员管理、组织运营等方面的观点。这些事情在我还年轻的时候就经历到,我不得不感谢自己当时的大胆和勇敢,以及假装出来的自信。

通过抓住新的机会,也会拓展你的学习雷达,找到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学习领域,并通过自我教育、努力的工作积攒经验或争取更多的锻炼场合而获得更多自信。这就像一个正向的循环,你越自信,你敢于争取的机会就越多,从而你的成长就快,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的自信心。直到有一天,你可以非常坦然对来自别人的表扬说声谢谢。

所以,我想给所有面临职业困惑或者成长的烦恼的工作女性说一句:当机会来临时,请大胆的抓住它。相信你自己可以做到!

by 王晓珅  微博@XiaoshenW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 牛逼员工养成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cq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