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问你打不打。
首领说真不打、
汪直说你要不打我就打你了啊。
首领说你打我我也打不过你啊。
汪直说那我就动手了啊,于是一副主动出击的战报出现在内阁。
这种操作姜太公看了都流泪,人钓鱼都是先打窝,小汪直接抽水模鱼。
这种行为传出去引起了其他部落的注意,与西方的部落与联盟对立不同,东方的部落结成了联盟来对付汪直这种无耻之徒。
当联盟大军兵临辽东城下的时候汪直笑了,他假意带兵出城迎战,实则派手下去给后方送信,辽东总兵打开一看就四个字——请求支援。
另一封信摆在了朱见深的案头上,汪直写着两封信除了换了个抬头和结尾其他什么都不改,而这种纯粹和直接也为后来文官弹劾汪直时埋下伏笔。
文官弹劾汪直欺君罔上迫害忠良,朱见深不管,汪直也不管,就王越有时候闷闷的问句什么时候欺君了,贪污算不算忠良,而王越经常远在大西北,你今天弹劾他,明天就去沙漠里站岗。
后来史官也麻了,就汪直这种把打仗变成几十人群架的他们写也不是不写也不是,交代个经过吧,是汪直去钓鱼的,不交代经过吧,打的莫名其妙。
汪直这种和野人女真打成一片的日子没过多久,朱见深就一纸诏书把汪直叫回来,不是说汪直干坏事了,而是成化十四年的冬天,万贵妃病倒了。
在朱见深的心中,一直是万贵妃>天王老子>自己 >汪直。
此时朱见深三十一岁,而万贵妃也到了四十九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万贵妃视朱见深如自己的孩子,她起初只是一名照顾皇子的宫女,在一定的时间里填补了朱见深对父爱和母爱的需求,她甚至都没有心机和能力,为了博宠而做出来的事情哪怕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极其幼稚,那些气急败坏的手段连现在的编剧都会认为无脑,而这些也正是万贵妃从乳母的角色向妻子的身份在转变的象征。
也不要问边关怎么样了,朱见深现在只在乎万贵妃的感受。
万贵妃又有了和老乡用大藤话龇牙的机会。
不久后万贵妃痊愈,汪直留京。
本来汪直的计划里是要再返回辽东的,他既可以拿野人女真刷战功,又可以拿野人女真刷战功,哪怕是钓鱼执法呢,好歹也是执法啊。
但是计划赶不上朱见深的变化,没有朱见深的允许,除了大门口的保安也不让汪直出工,汪直本来还说西厂厂督,现在出不了宫连班都上不了,直到有一天,朱见深在寝宫召见他,这倒不是说朱见深移情别恋,而是有些事情如果在正式场合说那未免太正式了。
这次交谈的双方围绕王越为核心,经过友好交流,充分交换意见,表明各自立场,协商事态发展,拿出解决方案。
武举法正式实施。
以前倒也不是没有武举人,但是与科举最大的不同是,武举一般只在军营举办或由关系子弟推举,一般人想参加考试连个报名处都没有,而此次朱见深颁布的武举法既囊括了军营比赛制,家族推荐制,还新增了自主报名制,其流程与科举一模一样,从童生考到举人,而且武举人也不只是考试功夫实战,兵法也考,这样既避免了天生神力但智商待提高的人领兵作战,对于文举失利又有三脚猫功夫的读书人提供另一就业空间。
从事实上来讲,武举制度的创始人就是这个太监,但是这一项制度在历史上并不怎么出名,甚至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认为有文举就有武举,就像文圣人孔子武圣人关羽一样,其不出名的原因也许是可以猜到,通过武举拿到功名的人大多是在文举上卷不过的,而自宋以后的封建朝代采取以文制武的方式,而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深入人心,再加上自明中期起对商贾的桎梏逐渐放开,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因为武举并不是一种有划时代的创新,而是对过往制度在残缺上的弥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