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丨清平乐·秋词

作者: 千允 | 来源:发表于2023-02-10 00:00 被阅读0次

20230210,手写摘抄第160天

清平乐·秋词

也叫 送述古赴南都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转自网络:

苏轼思念好友陈述古,揣测一路上友人可能的遭遇所写下的以想象为主的怀人词,但是这种想象并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基于苏轼对朋友的了解,通过这些了解所作的一系列推断,显示了苏轼对陈述古真挚的友情和对述古其人的真切了解。

上片以友人的行程为线索,纵贯着空间地点、节序风物,写来别有情致。起笔“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二句,决不是简单地说明淮河和汴河的地理位置,而是似乎在掐指计算友人的行程:

你从江南的杭州出发,途中要经过淮河、汴河,那是远在江北的多么漫长的一段水程。因为友人“赴南都”,淮河和汴河都是必经的水道,所以二句乃是对友人大段行程的悬想,而友人的去向,路途的遥远,以及词人对他的关切之情,全在不言之中了。

三、四句进一层揣想友人到达南都时的节序风物:“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意思是说,当你的仪仗到达南都时,该是黄叶飘零的深秋时节了,附近梁孝王昔日的宫室园林怕是已着寒霜了。陈襄是秋八月中旬从杭州启程的,苏轼估计他到九月中、下旬才能到达。“黄叶乱”三字准确地写出了深秋季节的特征,“霜入”则应当是秋天最后一个节令“霜降”到来的标志。

二句估计友人到达的时间,与对行程的计算联系在一起,同样是替对方设想,表达了词人的深情眷注。老友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某时是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稹)》诗云:“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便是词人忆念所及、深情所注的一个例子,可与该词上片合看。


下片假想友人到南都后游赏及凭吊活动。

头两句写游赏,说你在秋天何处的原野上游赏,停住车马,探访古迹,还在那儿徘徊不去。

最后两句写凭吊古代贤人,说你到双庙去凭吊正气凛然的英雄张巡、许远,或许会发现他们遗留的风范还在人间,而那位傲视王侯的漆园吏想必无影无踪了。

词人这样着笔,大概有三层意思:一是显示了中原大地上的南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二是间接地表现了友人的“文采风流”;三是体现了词人对友人的相知,也可以说,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了友谊的默契。

相关文章

  • 苏轼词丨清平乐·秋词

    20230210,手写摘抄第160天 清平乐·秋词 也叫 送述古赴南都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

  • 走近宋词 苏轼《清平乐·秋词》

    清平乐·秋词 苏轼(宋)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

  • 清平乐 秋词

    碧天如练,目断秋朝雁。槛外菊香冲霄汉,鸥鹭翻空时见。 枫叶飘零画檐,西风柿树小园。莫怨人间秋至,浮生似水流年。

  • 清平乐 秋词

    清平乐·秋词 文/轩窗 秋来过半,触目愁肠断。黄叶纷纷庭院乱,小月愁依窗畔。 音信万里无踪,红笺叠起千重。枕簟寒生...

  • 苏轼词丨南乡子·春情

    南乡子·春情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

  • 苏轼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 苏轼词

  • 苏轼词

    苏轼词赏析 马玮 32个想法 江城子 美美美 >碧连天,晚云间 南歌子 美美美美美美 >淡云斜照著山明 美美美! ...

  • 苏轼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

  • 苏轼词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宋代】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词丨清平乐·秋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ih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