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讲君子之道的第四项,叫君子周而不比。这个周,周围的周;比,比较的比。这个话在中国古代非常熟悉,但是按照现代的语文来说好像有一点距离了,因为这个周和比,它们怎么就可以对立起来,怎么回事,我们光是了解现代语文的人不太清楚,所以我需要做点解释。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我用了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他根据朱熹的注释,在他的《论语今读》里边做了这样的翻译。翻译是这样的,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叫做君子普遍厚待人们,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这样的翻译虽然还是准确的,但听起来有点累,李泽厚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所以他在翻译之后就立即感慨,孔子的原句便于传诵,句子比较简单。但是这样的翻译方法到我手里,我比较接受这样的翻译,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翻译翻成什么样,我会心里边比较高兴?叫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这个就比较符合我想要的翻译了,我觉得这个也没有违反原意,也不绕来绕去,而且这两个“结”,勾结和团结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还有点幽默。我这么一翻译,大家大体已经理解了,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大概是什么意思了。
周而不比的“周”,指的是周全、平衡、完整。记住,周全、平衡、完整。就是在人际关系上,它是周全、平衡、完整;作为它的对立面“比”,指的是粘连、勾搭、偏窄。词汇上说起来肯定是前面的周比较好,周全、平衡、完整,这比较好。但实际在生活当中一定更有吸引力的是后面,就是勾勾搭搭、黏黏糊糊,讲悄悄话,这个会更好一点。为什么会这种明显的不太好的事情,让我们一般人都会觉得很亲切?这说来话长。这原因是和人的生活有关,我们常常生活在一个不太安全的生疏的环境里边,一旦进入,我们都会着急的想物色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事情就有点复杂了。一开始是把这个作为过渡,后来慢慢地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地产生了比较、对峙,时间长了以后就产生了很多窥探、算计、防范,这就慢慢地成为小人行迹了。而君子却只会把那些朋友作为过渡,过渡到了朋友的队伍越来越扩大,大家这个小圈子也就不太存在了,自己的思路也越来越周全了,这样就在人际关系上成了君子。这个很重要。
我们前面讲到的君子,不管是怀德、德风、成人之美,这都是大原则。大原则往往不会在人际关系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如果人际关系不好的话,那些大原则完全不能落脚,而且这个大原则往往会走向反面。我现在所说的周而不比,指的是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个基本的一个方针。周而不比、比而不周,这个差别,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大善大恶、大是大非,但是慢慢地加固,慢慢地发展,那事情就比较复杂了。
人际关系当中的小人行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整天在争夺和争吵,这要引起君子们的警惕。因为不少君子由于观点鲜明,也容易发生争吵,一吵弄不好,一下子就碰到小人的心机当中去了。请注意,我前面讲到就小人的一个特点,在人际关系当中整天是争夺和争吵。这一点君子最容易碰进去,为什么碰进去呢?因为君子常常是观点鲜明的人,观点鲜明的人经常要发生一些争执,争执在一起,小圈子就产生了,谁同意我的观点,谁不同意我的观点,就和这些人好,和对立面不好,其实对立面很可能也是君子。这样一划分以后,到自己反而成为小人了。所以孔子进一步地就认为君子一定会有自己的团队,有自己的群体,要入群,但是不要让群分裂,不要让自己这个群和其他人群分裂,也不要让自己的群自己分裂,所以他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个在《论语·卫灵公》里边所说的话,对这一句李泽厚先生就翻译得很好了,说“君子严正而不争夺,合群而不偏袒”。“君子严正而不争夺,合群而不偏袒“,我作为李泽厚先生的老朋友,如果要让我稍稍改动一下文字的话,我很可能这么改。我是一个研究文字的人,我很可能改成这样,叫君子严正而不争执,合群而不偏执。这两个执字一来,就这个语言就有一点味道了。我比较要说明的是,君子,他不管怎么样,他总有一点派头,总有一点腔调,但不管派头、腔调怎么重要,也不要去争执;或者倒过来也可以这样讲,即使与世无争,也要有一点派头,不能太窝囊,像孔乙己这样已经不是君子了,君子就要讲一点格调。这是严正而不争执,严正指的是派头。
我所说的就是严正而不争执,就指的是派头。还有“合群而不偏执”,偏执,这就是群而不党。“群而不党”也可以这么翻译,就是可以成群结队,不可以结党营私,甚至于还可以换一层更通俗的翻译方法,叫做可以热热闹闹,不可以打打闹闹,但这个翻译可能和孔子有点距离了,但是我们一般的读者一听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党”这个字在中国古代语文里边,指的是抱团、分裂、互损,和君子的风范是相反的。这要是结党营私,小团体里边的关系也会日趋恶劣,表面上是同盟同帮,暗地里却处处不合。
我刚才讲到了君子人际关系不仅是自己这个群体和社会上其他人群的关系,自己里边也有麻烦问题。你只要和别的人群有很大的麻烦,那么时间一长,你自己的群体里边也会有自相矛盾。这个自己的群体里边的自相矛盾,我们可以称之为叫“同而不和”。相反,君子因为是建立的是信赖关系,心心相合,虽然不求处处相同,但是心和心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和而不同”。这两种关系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就很清楚了。我再讲一遍,小人如果把自己的那个群体和别的群体的关系处理不好的话,时间一长,一定会让自己的群体里边也产生分裂,产生分裂的时候又不能承认,所以表面上他们是一样的,一个门派、同门同帮,但是实际上内心是不合的。君子相反,君子意见可以完全不一样,但是心和心之间是和睦共处的,所以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边说出了这个结论,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话希望我们的学员都能够记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他在论述君子的人际关系的时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这里边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差别,我做个形象对比,君子是一个个不相同的人,小人却一个个互相之间十分相似。所以你如果在行世间里边过日子,如果看到处处不同,你却反而可以安心;如果看到太多的相同,却要格外小心。由此,我们就碰到了君子和小人的外部气象了。大家记住,我前面讲到的德、德风,讲到的成人之美,这都是大原则。然后这儿讲到的是人际关系,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这人际关系。但是这个大原则和人际关系,最后就要体现为君子之道的外部形象。
君子的外面形象是什么样的?我们明天再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