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口气把罗胖解读的《大国宪制》又听了一遍,大呼过瘾,不仅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几个问题,又给我带来了思考和启发,记录如下:
1.我老家是河南的,现在定居南京。有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焦作、新乡、安阳这几个地区,地理位置明明在黄河以北,为什么在行政区划上划归为河南省管辖?这其中大有深意,原来不仅仅是从人民大众生活便利性的方面考虑,更有维持中国这个大一统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性方面的考量,也就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的有机结合。由此来看,对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看似不太合理但依然长期存在的事情,多一份好奇,多问一个为什么,而不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同时也彰显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多角度思考问题,能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事物。
2.民间一直有“同姓不婚”的说法,为什么呢?是从哪些方面考量的呢?传统的乡土中国,一般是一个家族聚居在一个村落,比如在广大的农村,现在依然存在着张家村、李家铺、王家屯等地方,基本都是同姓氏的家族聚居在一起,如果允许同姓通婚,结婚的双方是同村的男女,婚后生活中男女双方磕磕碰碰的事情在所难免,因为是同村,男女双方的家族就很容易产生矛盾,甚至产生冲突。为了避免这类矛盾的发生,古人就采取了在今天看来有点极端的做法,同姓不婚,在源头上给它掐死。现在来看这种做法,好像有点因噎废食,小题大做,但你放到当时的历史情景来看,为了维持基层社会单元的稳定,减少不必要矛盾的发生,在源头上堵死,不让这种情况发生,还是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的。由此,我想到了批判性思维,我现在所理解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看问题和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比如现在人提起八股文,千篇一律基本都是固化人的思维等等的负面评价,但你有没有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当时的历史情景下,它有没有先进的地方?先进的地方在哪儿?它几百年来的演变过程对你有没有启发?怎样改进它能更好地为我所用?比起一味地批评,这样思考问题是不是更有收获?更有启发?
真是应了那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你是那个留心的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