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金句:
1.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2.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3.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三个段落:
1.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2.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3.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文章拆解
一、
观点: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还没有意识 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世界的存在
案例:婴儿对于母亲喂养的体验
结论:处于“自恋”阶段的婴儿,凡是能引起婴 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 义。
二、
观点:孩子不断发育后会形成一种新的体 验
案例:婴儿的区别,观察,感受,学习等系列经历,感受到了自己被人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结论:母爱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三、
观点:8到10岁的儿童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案例:孩子第一次回馈父母等
结论:被动变主动,从幼稚的爱走向成熟的爱
四、
观点:爱的对象也在伴随着爱的能力而发展
案例:1.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2.母爱与父爱性质的区别
3.父爱的条件
结论: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符合孩子的要求
五、
观点:成熟的人能达到的是母亲和父亲的 高度
案例:父亲与母亲良知以及形象树立的差异
结论:继承父母有爱的能力,理智和判断力,综合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让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