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跟我说,高考结束了十多年了,怎么还去学习那些。其实高中那几年我还真没好好学习历史和政治,如今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思考,反而得到不同的人生态度。
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会晚!
1.三国
提到三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魏蜀吴的博弈,但是今天施老师从人物来跟我讲述故事。按照施老师的节奏,我们先来说说这几个人:诸葛亮、孟达和李严。
为什么要说这三个人呢?
施老师的课程中提到了三国其实就是士族和寒族的冲突斗争。诸葛亮对抗李严的过程,不仅是主客矛盾的表现,同样也是士族和寒族矛盾的表现。
既然是围绕士族和寒族的博弈展开,那我们就先划分一下阵营:
士族:李严,袁绍,司马家
寒族:诸葛亮,曹操,姜维
虽然看似诸葛亮和曹操都属于寒族,但是他们并不是一个阵营的。
我们接着来看看士族和寒族的博弈史:
寒族胜:诸葛亮胜,李严败。
士族胜:曹操打压士族,但是曹丕支持士族。
司马家干掉曹家,士族胜——晋朝
总结:
天下三分最终三国归晋的故事,其实就是士族寒族冲突,最终士族大获全胜的历史。
2.司马家族
曹家是如何败的呢?
稳定:曹丕早逝,把曹叡托孤: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
为什么这时候曹家政权稳定?
曹叡年纪已经二十多,有一定能力。军权在皇室宗亲手里,有制衡能力。
危险:曹叡早逝,把曹芳托孤:司马懿、曹爽
曹芳年纪只有八岁,曹爽太贪心没有安分守己。
这里不得不补充一个历史故事: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胜,曹爽没有听桓范的忠言,最后接受司马懿的交换,最后被废除,桓范被诛灭三族,司马家架空曹魏皇帝,篡权建立西晋。
所以说,桓氏家族的血是司马懿成功的垫脚石。
然而桓氏家族通过几代人努力,最终将司马家族事业送上终点。
其实司马家族壮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与诸葛亮的争斗。
因为在这个争斗过程中,司马懿培植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诸葛亮去世后,司马家通过与诸葛后代的战争,稳固了自己的军事地位。
所以说,诸葛家族第二代是司马家族攀登顶峰的一块垫脚石。
我们用旁观者看这段历史,会知道里面的问题,可是当事人是很难看清楚的。
别着急,还有第三块垫脚石:诸葛家族第三位:诸葛诞。
司马昭通过打败诸葛诞,从而稳固了自己家族的地位,最后去攻灭蜀汉,最后司马家族登上了皇位最后一步。
从此开创了西晋。
大家看到这里,想到了什么?
历史中看的不仅仅是故事,还有就是人心。
看到这段历史,大家看到的就是:
历史的轮回,世界是平衡的,你的起点也许就是终点。
但是,司马家族真的就可以安全的享受胜利的果实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家族面对的历史大势吧:
外部原因:
a.气候原因:气温下降,草原资源减少,南匈奴和胡人陆续南迁—改朝换代,气候是一大原因。
摘自施展《中国史纲》b.中原社会的豪族化,削弱了政府的能力。(黄巾起义豪族自建坞堡自给自足,朝廷税收减少)
朝廷借助豪族运转经济,借助胡族来守护边疆,这根本就不靠谱。
c.士族的堕落。
一部分人:儒学虽然发展到极致,但是外在还是天下大乱,所以很多人开始谈玄论道——陶渊明
一部分人:在动荡中,看到在分配的利益,败坏了政治和社会的道德水准,士族虚伪。
内部原因:
西晋皇族内斗——八王之乱。
施老师讲了一个历史:
晋武帝就大肆分封同姓诸王,力图让他们驻守在全国各地,以便压制不服的士族,拱卫朝廷。结果就造成了“八王之乱”。
这时候,桓氏家族后人桓玄在这个时候篡夺了东晋的皇位,但是最后军队领袖刘裕凭借军攻,逼迫司马氏禅位给他,建立了刘宋——南朝。
3.南朝
南朝的皇帝正统性并不能让人信服,随着北朝稳定,南朝想靠儒家理念强化自己的正朔地位是很难的。所以这一时期出于非常不稳定中,皇位乃至朝代不停地更迭换代,这段历史真实惨不忍睹。
但是,凡事必有两面性。
a.江南土地得到开发。
这要回到西晋末年,蛮族来了,中原百姓南迁,帝国经济重心南迁,江南就被开发,随之,儒家文化也得以传播。
b.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南朝皇帝军事上斗不过北朝,于是就在文化上竞争,为了防止儒家文化正统性影响自己的地位,南朝皇帝们大力支持佛教。于是南朝的艺术和文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随之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也就构建了三重结构:草原——中原——海洋。
秩序的生成线:草原和中原的关系
秩序的传播线:中原和海洋的关系
施老师总结:
每一次北族的南侵过程,给中原带来了血腥与混乱,却也让中华世界向更大规模扩展。鲜血从来不是白白流淌的,历史就在这种血光与勇气当中,缓慢而坚定地向前发展。
4.北边
我们先来看看北边历史分为两部分:五胡乱华和北朝。
关于五胡乱华分为三个阶段:(见图)
001胡人刘渊——兴复汉室(违背胡人意愿失败)
002胡人本位——胡人欺负汉人,汉人难逃。
003尝试胡汉融合——冉闵杀胡令,人心惶惶,最后败给东北慕容氏。
004混一胡汉不成功——苻坚(淝水之战)——苻坚败给慕容垂,建立后燕。
005混一胡汉成功——拓跋珪(鲜卑人)——建立北魏
拓展:慕容与拓跋两家有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来自中原与草原的过渡地带。慕容氏起家于东北,拓跋氏起家于山西北部的长城沿线地区。在过渡地带起家的人,必须既懂得草原的逻辑,也懂得中原的逻辑。只懂得一边的逻辑,就肯定站不住脚。所以他们两家都能够建立起胡人汉人相融合的二元政权。
北魏的制度:离散部落——这个制度后来演化为隋唐的柱国大将军制度。
从这个历史的过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任何的秩序的建立,都是在失败中探索中。
我们往小了看。
在南北朝之后,北边的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再加上南边的南朝,就再一次形成了一个三国鼎立的阶段,这就是后三国。
5.后三国
施老师认为,这个时期非常重要,因为:
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创新,都被后来的隋唐大帝国继承下来了,于是才有了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大唐盛世。
这个时期有两个重要的事情:
01 魏孝文帝迁都
迁都的原因:摆脱各种军事贵族的控制,进一步压制这些军事贵族。
这一步骤带来的好处就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是,在汉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
大家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危险呢?
通过我们前几次的分享,大家可以从政权稳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施老师认为:
北魏之所以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建立了稳定的大帝国,在于它建立了二元帝国,也就是北魏同时整合了草原与中原的两种统治逻辑。
因为北魏是草原出身,有极强的军事战斗能力,二来中原输送过来的财富改变了北魏帝国继承百年诅咒。
所以这两个因素既是帮助北魏开疆拓土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护政权统一的稳定因素。
北魏皇帝为了不受到军事贵族制约,那么也会得不到他们的保护。所以迁都没几年,孝文帝去世了,胡太后在没有把握好这个政策,北魏王朝也土崩瓦解了。瓦解后分成了东魏和西魏。
从这个历史故事里,大家反思一下我们自身的故事:
那我从家庭关系上来说说:
我们小时候受到父母的保护和支持,当我们不断长大,你想完全脱离父母,结果会怎样?
当然政权跟我们父母还有一点不一样,至少父母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我们,会原谅我们,但是社会并不会。
再来看看现今社会很多移民的小伙伴,当中国发生病毒席卷的时候,她们用嘲笑的口吻去给我们做了很多抹黑。当外国肆虐却没有得到像国内一样的保护时候,她们才又跑回来想获得国内的免费治疗。
这样的人你怎样看?
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不见你来,享受国家福利的时候你却来了。
02 乱世中北周的崛起
我们在聊北周之前,先来看看东魏和西魏。
东魏
高欢主导东魏,定都邺城,就是今天邯郸附近。——其儿子变成北齐,核心本在中原,在人口和财富方面都有优势,但是为了记住魏孝文帝带来的改革教训,所以一直靠近鲜卑,最后也带来累不好的结果就是无法动员汉人的力量,人多钱多的优势无法发挥。
b.西魏
宇文泰主导西魏,定都长安。——继承者建立北周
宇文泰也是采用两边同时安抚的方法:
安顿鲜卑
复周礼:周礼实际上是一种由贵族所主导的、兵民一体的社会秩序。
宇文泰有设置了府兵制,这个府兵制也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天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基础。
源自施展《中国史纲》在这里施老师讲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宇文泰的柱国大将军之一——独孤信。
拓展小故事:
独孤信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后来成为北周的皇后;他的小女儿嫁给了大将军杨忠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这个小女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独孤皇后。独孤信还有一个四女儿,嫁给了另一位柱国大将军李虎的儿子,生了个儿子叫李渊,这就是唐高祖。
从这里看到什么,历史的重要性看到了吗?
宇文泰学好了历史,用好历史教训,才有了后来的崛起。所以作为现代中国,我们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和历史教训,我们要学好历史,用好历史。
大家都知道一句老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个女人。
在古代,后宫就是前朝稳定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呢?
因为皇帝一般为了巩固地位,一般会与军事重臣或者其他部落进行联姻。
所以,今天我接下来和大家聊聊的故事就是关于两个女人的故事。
6.独孤皇后
大家都知道独孤皇后是隋文帝杨坚皇后,也是惟一的后宫。
独孤皇后能力非凡,在帮助杨坚夺取天下,治理帝国时候出谋划策,居功甚伟。但是隋文帝一直坚守一夫一妻制。
大家肯定疑惑,在古代一夫一妻是很难的。
为什么?
因为隋文帝惧怕独孤皇后背后的豪族集团,没有这些背后的集团的辅助,隋文帝是得不到皇位的,所以这就是历史上的“关中本位”。
从这里大家想到了什么?
作为女人,我觉得不要总是抱持着深居后院的心态,你要想获得平等的身份,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价值能力。
不是我们去跟对方比较什么,但是我们需要的是齐驾并驱的能力。
我跟很多职业家庭妇女聊过天,她们都表示另一半虽然在经济上给予了很多稳定,但是却得不到很多精神上的。
为什么呢?
因为,你需要有思想,才可以跟对方有共同语言,若你只知道家长里短,那么你聊得也是这样,那么最后你可能会与另一半慢慢就会渐行渐远。
说完了隋文帝,我们再来谈谈继承者隋炀帝。
7.隋炀帝
隋炀帝为了摆脱“关中本位”,也才去了魏孝文帝一样的做法,即使离大本营长安远一点,于是迁都洛阳。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猜到隋炀帝会不会也走了魏孝文帝老路呢?
难道他没学历史吗?
别着急,我们继续看看,隋炀帝还做了什么?
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
这个制度目的,大家学了这么久的历史,一定猜到了,就是为了挖掘人才呗。
说对了,充实官僚系统,替换了不听话的贵族。
但是有些事情想的很简单,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有效。后来隋炀帝的野心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征高丽,隋炀帝想着从征打高丽,来攫取财富,控制贵族。
可是,他的梦做得太好了,贵族们在战争中人受不了,于是发动了兵变。
这就有了唐朝。
8.唐太宗与武则天
唐太宗看到了隋炀帝的下场,必然要回到关中本位,巩固国本。
唐太宗开明纳谏,这样也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在关中本位下,皇上跟属下的柱国大将军们、乃至草原部落的酋长们,是某种意义上的盟友关系。
唐太宗晚年,纳了个人才,武则天。
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先后嫁给了父子两代人,在中原看来纯属乱伦,但是在草原上确实有这样的婚姻制度的。最后武则天成功称帝,都显示出了大唐王朝深处的草原底色。
武则天执掌大权之后,她知道关陇贵族肯定不会支持她的,所以她放弃关中本位,迁都洛阳。也开始开科取士。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又回到了隋炀帝的那个时期?
这时候印刷术还没发展起来,传播知识成本仍然比较高。
大家看到这里,发现了吗,文化传播对于政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大家想想,如果我们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大到对国家社会,小到对家庭孩子的影响都是有的。
当你认真读书的,你的孩子会模仿你也去学习。举个我自身的例子,
因为特殊时期,女儿很多线下课都变成了线上课,我家娃有很多排斥,但是虽然有排斥,但是每一次要上课了,她还是会很担心会落下,不愿意停课。
就是因为,我平时对待学习也是这样的态度,既然开始了学习,无论如何哭着也要坚持到底。
学习向来不是快乐,但是学着学着你就会找到快乐。
你的学习心态决定了你的生活品质。
既然讲到了唐朝,必不可少要讲的就是安史之乱。
9.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政策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致命问题(滥用胡人),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755年到763年 胡人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这场叛乱让大唐帝国从巅峰跌落下来。
玄宗重用胡人,但是他不懂得草原的政治逻辑,大唐虽然建立起了二元帝国,但这种二元性太过于依赖于皇帝的个人能力,没有发展成为制度化的安排。
但是学过历史的我们都是知道,任何战争之后都必然会衍生出来新的事物:
安史之乱也是如此,在战乱后技术变迁成为可能,引入新的经济资源,提供了豪族以外的财政能力的可能。
大量的逃难者跑到江南,这样江南形成了一个平民社会,是的淮南、江南人口密度改变,从而改变了劳动力和土地之间的相对价格。而这时候,水稻插秧技术发展起来了。而到了宋朝发展出了稻麦轮作制,这都是因为人力越来越便宜,不怕费人工,就怕地不够用。
拓展:
这样一种变化,让建立了平民社会的江南,一下成为帝国内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在原来的贵族社会之外,发展起来新的经济要素,帝国也就获得了新的财政基础。
经济发展也推动了财政发展,唐朝进行了极为重要的财政制度改革——两税法。
拓展:
两税法原则上来说必须缴纳铜钱。这意味着,从东汉末年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实物财政,又转成了货币财政。
有了新的经济,当然还需要文化做映衬,这时候印刷术已经在唐朝应用了,但是主要应用在佛经。知识传播成本由此急剧下降,很多平民百姓都能读得起书了。这让宋代皇帝有机会从平民中大规模拔擢人才充实官僚体系,隋朝开始的科举制,终于真正转化为皇帝对抗贵族的一个重要武器。
至此,中原从豪族社会结构不可逆地进入到了平民社会结构。
今天的分享大家都思考到了什么呢?
学习历史不是简单的知道和看到。而应该是用学会用历史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古代社会都有武则天和独孤皇后,那么在现代社会,女性有更多机会去学习,我们应该珍惜学习机会。
有句不太雅的话这样说:
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
当然这不是绝对论证。
生活不会时时的去厚待我们,人生,谁在前进的路上多看那几道风景,谁在坎坷的途中多行了几步,这些都是活在世上的价值所在。
生命,本就承载了太多的遗憾与无奈,给他人一抹微笑,无关月圆月缺,不管缘来缘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