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论语》
读《论语》32 | 民心所向

读《论语》32 | 民心所向

作者: 天立程思文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08:58 被阅读0次
《向着明亮那方》第3季
【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举”,是举用;“直”,是正直的人;“枉”是邪枉的小人;“错”放在一边;“诸”是众。“哀公”,鲁国国君。“对曰”,表示对国君的尊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让人民心服呢?

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君子放在奸邪的小人之上,人民就心服;

把奸邪之人放在正直的君子之上,民心自然不服。

鲁哀公是前494年即位,孔子是前484年返鲁,他们的对话在前484—479年之间。孔子生于鲁国,还是忠君爱君,自己国家的国君问他怎样使老百姓心服。理解这句还得还原到背景中,语境就出来了。

孔子虽做了鲁国短期的司寇,但大半时间,仍是在冷落的、无所作为地鲁国度过。那时的周室为共主、各方诸侯分封建国的时代,全国等于一个联邦政府,周室为中央政权。而在孔子的时代,诸侯都想称霸独立,相互争战,周室等于是一个空架子。

孔子标榜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王道为目的,王道的重心在为政,治国的重心,却在政治。为政之道,任重道远,诸侯们都无心于此,等于可望不可即。孔子希望各诸侯心向王道,达到大统一局面,所以当然主张言语与现实无所使用,只是一种精神籍慰。

所以当国家的国君想孔子请教治道,犹如子张学求干禄一样,一开口,目的便弄错了。殊不知为政以德,要从自己做起,而不是如何才使人们服从于我,那只是一种权术而已。

所以孔子既想把哀公向王道的学问上拉,还要具有当时可操作的现实治术才对。

孔子所言就如一个生活经验。将直的的板子压在弯曲的板子上,长时间后,弯曲的板子也会变直;将弯曲的板子压在直的的板子上,弯曲的板子依旧是弯曲的,直的板子也会抵触弯曲的板子。

借此来理解孔子所言就容易多了,将正直的人放在邪曲之人上面,也能让小人变得正直起来,这是一个价值观影响的过程。

但现实里,你是分不清楚贤臣和小人的,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君子不太围绕着你转,而小人每一分钟都在研究你得需求,你感觉很贴心。

所以现实里,“亲小人,远贤臣”的事例比比皆是。

从古而言,唐朝历史中记载,武则天问武三思,朝中谁是忠臣?武三思回答,跟我好的都是忠臣。武则天说,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武三思说,我不认识的,怎么知道他好不好?人都是有亲疏远近的,更不可能花时间去了解一位贤臣,再说身为当局者,更不具备识别能力。

从身边而言,每一位从政当局者,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也是自己的圈层壁垒,只听乎亲信之言,其它信号都屏蔽了,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又见不到真实的人,那到头来都是自己向看到的世界。

相关文章

  • 读《论语》32 | 民心所向

    【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举”,是举用;“直”...

  • 《论语》共读-32

    排队做核酸,出门就感觉了一股冷风,上海的天气真是妖,一会热的短袖,一会长袖也抵不住,这个特殊的时间,连感冒都不敢,...

  • 何何读论语——文章目录

    何何读论语 001 何何读论语 002 何何读论语 003 何何读论语 004 何何读论语 005 何何读论语 0...

  • 读《论语》 第32日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说:“强烈抨击那些异端邪说,这些祸害就可以停止了。” 【解读】 在这...

  • 共读论语32天

    【原文】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注释】 ①怍(zuò):惭愧。 【翻译】 孔子说:“...

  • 《论语》每日一读32

    《论语·为政篇》16 【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大意】孔子说:“研读学问,就攻击不一样的观点,必定...

  • 每天读《论语》 Day32

    这一篇也是讲得治国之道。是季康子与孔子的对话。季康子身为鲁国的正卿,是鲁国当时的三大权臣之一。 季康子问:“使民敬...

  • 后续

    爷爷听了我读的《论语》比赛内容说:“我以为这次你俩会合作,要么古琴配读《论语》;要么古筝配读《论语》。《论语》的绵...

  • 每天读论语-181~182

    读论语-181 原文(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和别人一同唱歌,别人唱得好,必...

  • 开启自己的悦读时光

    《论语》 我们每天花10-20分钟读论语的内容。论语有20章的内容。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没有读书,没有读论语。我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32 | 民心所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qo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