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只有创业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其实这是一种误导。
如果是在二三十年之前,那时是个增量市场时代,整个市场都在高歌猛进,在迅速的扩大,创业成功的概率还是相对比较大的。
但是现在还有哪些行业是增量市场?房地产市场从18年、19年开始掉头向下,汽车市场两年前也开始收缩。各行各业大部分都是供大于求,这时候就进入到了存量市场时代,绝大部分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是增加而是保持,甚至减少。
这个时候就是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存量竞争,就是优胜劣汰,市场大集中,行业大洗牌,这是未来的大趋势。因为不增了,变成了存量了,大家分这个固定的大饼,你怎么分到一块更大的饼?这个时候比的是企业的综合实力。
而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要加进去创业,面对这个市场上已经成功的企业,不管是10亿级的还是100亿级的企业,你是两手空空,你怎么去竞争?这个成功的概率会越来越小,用不了三五年,大多数人创业的激情就灰飞烟灭了。像发达国家一样,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相对固定,上升空间基本封闭,普通人一辈子的愿望就是找一家优秀的企业,做一个职业经理人,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是发达国家80%的中产阶级选择的道路。而只有1%,甚至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人,在多年工作积累中发现了一个信息,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二次创业,注意不是从头创业。也就是说他过去一直在做这个行业,做着做着会发现客户对这个行业存在什么不满,他找到了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而他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10年、20年了,这个时候再出去创业,是踩着巨人的肩膀往上走,创业成功的概率才相对大一些。
创业最需要的不是激情,是你的阅历,是你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市场的理解。如果没有这种理解,你去创业,大多数都是瞎胡闹,把亲友的钱都烧光了,才认命了:“看来我不适合创业……”但是你错过了最佳的打工时期,耽误了几年,你这时候再去打工,你就会发现你年龄已经没优势了,跟你同年龄的人已经站稳脚跟了,人家已经上去当经理了。这就意味着可能你一辈子都上不去了。
所以奉劝现在99%的年轻人还是老老实实的走正路,选择一个比较好的企业,认认真真的从一个优秀的员工变成一个优秀的经理人,混到一个公司不错的位置,这是大多数人可以追求的归宿。
经常听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没错,打工也可以用创业的精神来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精进求新,是新时代对打工人的更高标准。合伙人制,员工持股制度,等等制度创新,证券市场的繁荣,直接融资体制的发展完善,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员工与老板的界线,每个人都可以是股东,每个人都可能一直在创业,每个人都有机会财务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