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五彩瓷常见的装饰题材

五彩瓷常见的装饰题材

作者: 联合共鉴艺术品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17:13 被阅读3次

醴陵制瓷起步较晚,嘉庆年间,形成以沩山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的产瓷区,赤竹岭、老鸦山、王仙观口、大小林桥、瓦子山、塘口山等地都有窑址分布。自光绪十八年至光绪末年,是醴陵早期制瓷的鼎盛时期。醴陵釉下五彩瓷一开始就打破了景德镇官窑造型上的程式,变化而不失比例。细瓷分圆器、琢器、三班器、模型器四类,各类产品都有众多造型和规格。

雕塑美术瓷有些既可看出受景德镇程式的影响,但又有变化,有的则是醴陵工匠的新创。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题材以花卉为主。花卉由牡丹、莲花、菊花、向日葵、芙蓉、水仙到万花集锦。

纵观全国各大窑口,没有像醴陵釉下五彩瓷那样胸怀如此宽广,眼光如此深邃,气质如此高雅,风度如此潇洒。醴陵釉下五彩瓷博采众长,通古融今,中西贯通,不拘一格,锐意创新,它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基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包容性。它的制作工艺,既有醴陵窑、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浅绛彩、粉彩等传统工艺,又有日本瓷工艺及浮世绘画风;它的艺术创作,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又汲取了近现代素描、水彩等西洋画技法,形成了亦古亦今、亦中亦西的特殊风格。

据介绍,釉下五彩瓷产于湖南醴陵,是瓷器中的极品,具有晶莹润泽、清新淡雅、永不褪色、无铅无毒等特点,可谓“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采用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高档制品甚至要用五六次烧制)烧制而成,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只有百余年历史。

醴陵釉下五彩装饰不拘一格,花鸟、翎毛、山水、草虫、人物走兽、图案、书法无所不包,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在众多的装饰手法中,最为广泛的也是醴陵釉下彩中最为突出的手法是“双勾分水”法。线条的出色运用是醴陵釉五下彩纹饰美的重要原因。画工的勾线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并富有浓厚的装饰特征。其纹饰线条有勾线和印线两种,象高档陈设瓷的一些边脚图案往往用印线,主题花鸟纹饰则用手工勾线。线条又分墨线和色线两种,色线根据预设的颜色烧成后呈现鲜艳的色调,墨线则在一定温度下消失,呈现空白线条,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独有的一种艺术效果。

醴陵釉下五彩瓷在构图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而是采用散点透视法,将描摹对象随意列置,为了突出主体形象,作者可以舍弃影响画面艺术效果的一切物象,甚至将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情节的物象组合在同一画面上。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醴陵瓷界大师邓文科、陈扬龙、王坚义、宋定国为世博会设计创制了釉下五彩《万花赏瓶》,将参加世博会的100多个国家的国花组合在一个画面上,喻示了“百国同贺中华盛世,共享美好生活繁荣”的主题,这种大胆构图突破了国界、花种等时空局限,千百年来,百国的国花首次与醴陵釉下五彩亲密融合,产生惊艳的审美效果。

然而,在醴陵从事釉下五彩瓷研究和生产的人不多,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手工艺术已是我们这一代热爱和从事釉下彩瓷人的光荣使命,我们有责任将醴陵釉下五彩瓷这一民族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让醴陵釉下五彩瓷这朵陶瓷艺苑中的奇葩更加绚丽多彩,永不凋谢。

在花卉装饰中,勾填画法最为普遍。红、蓝、黑、紫类深色花朵,多以墨线勾勒,再用分水法作图案填色,烧成后不仅花瓣有浓淡变化,也由于墨线烧成消失形成的白线条,使瓣与瓣分明。而浅黄、浅绿色等浅色花朵,则往往采用色线勾勒,使花的轮廓清楚,瓣纹醒目。叶片以墨线勾描,再以绿彩分水设色,墨线消失后如同“没骨画”,轮廓清楚,达到叶茎分明的效果。叶片有正、反面之分,正面色浓,反面色淡,色浓者再用色上加色的罩色表现。也有叶片用色线勾描的,叶色一般用较沉的绿色、黑色表示,分水时叶片的浓淡并不明显,以显示整体协调。对于藤本花卉中的藤蔓和草本花卉的茎,采用墨线双勾和分水画法,以表现其柔健和秀丽的质感。

禽鸟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常见的装饰题材,往往与花卉合在一起。艺人描绘时善于扑捉其各种神态,展现其生活习性,能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禽鸟的画法是先以墨线或色线勾出鸟的形象和羽毛的结构,然后再以分水填以各种颜色,对于形体大的禽鸟,复羽和羽轴采用双勾,烧成后的空白线条使羽毛更具层次感。对于形体较小的禽鸟,仅用色线勾描头、背、胸、腹的大致轮廓,必要时用墨线略加细毛而已。

联合共鉴发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彩瓷常见的装饰题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uq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