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共读打卡】21

【共读打卡】21

作者: 仗剑逆水行 | 来源:发表于2023-06-05 23:04 被阅读0次

    【打卡人】孙华斌

    【打卡书籍】《大地中国》韩茂莉 著

    【打卡章节】清——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重大改道

    【阅读用时】60分钟

            黄河上游流在高原之上,中游穿行于晋陕大峡谷之间,下游水出龙门,经孟津进入平原,沿途数千里积累的能量一倾而下,浊水横流。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发现,无论是山东丘陵、太行山东麓,还是山西、河南等地,都存在古人类留下的遗迹,唯有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一片空白,既没有文化遗址,也没有城邑、聚落的可信记载,原因在于这片土地正是当年黄河河道所经之处。那时,黄河行经华北平原,每当汛期,数条河道并存,且随意游荡呈漫流状态,浊水奔流,四溢成泽,人不得为生,更无法安家立业,因此成为史前文化遗址的空白区。(如下图)

            终结黄河下游河道漫流状态的力量是人工修建的河堤,这一时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奔流的河水结束了漫流状态,被束缚在河堤之间,至西汉前期逐渐形成地上河。三千年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一千五百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致使浊流横溢,毁田庐,荡家舍。

            第一次:即为上文所述战国中期修筑大堤,固定河道。

          第二次:东汉年间修筑新河道,这一次泛滥始于新莽时期,由于王莽为避免王家祖坟被淹而没有治理,直至50多年后的东汉时期才得到治理。

            第三次:东汉时期的河道大约维持了八百多年,北宋庆历八年黄河决口于商胡埽,并形成了北流和东流两股,分别从天津以东和今山东无棣县入海。这次改道灾难严重,屡屡决口,使黄河在北起太行山、南到淮河的方圆千里内摆动。而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的原因在于政治派别分野,各执一词。

            第四次:1128年南宋政权为阻挡金人南下,在今滑县西南李固渡人为扒开大堤,“以水当兵”,河水向东南流入泗水,再由泗水夺淮入海,从此开启了黄河夺淮的历程。

            第五次:元代至清中期,这里百年内是黄河下游河道最紊乱的时期,虽然也是夺淮,但范围远超第四次,几乎淮河北岸所有支流都成为黄河流路。第四次和第五次改道均因朝代更迭的战争,人为导致决口。

            第六次:1855年(清咸丰五年)夏季,河堤因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悬河,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分为两股,后东出曹州的一股语塞,剩下经长垣县至东明县、穿越运河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的一股即为黄河正流。这次改道结束了七百多年的黄河夺淮历史,河道转向东北,注入渤海。这次决口后河道迟迟不能固定也是人为原因,以山东巡抚丁宝桢为代表的北方利益集团要求堵住决口,恢复南行,以李鸿章为首的南方利益集团提出因势利导、维持北流,最终于光绪年间南方集团获胜,朝廷着手在黄河南岸筑堤,固定黄河,这就是今日的黄河下游河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读打卡】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bw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