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学校,有些人每天很勤奋,笔记满满,拿着本书不停的读,重复的抄。而有些人每天花的时间不多,成绩却好于前者。他们或许抱怨这很不公平,我花的时间更多,为何得到更少,他比我好,只是因为他更聪明更有天分罢了。
事实呢,人和人之间的智商差距,几乎相差无几。那中间的差距如何来的?
问题一:你勤奋的方式真的是有效的么。
打个比喻,学习过程好比是打绳结,每个知识就是一个节点,只有打上结了,才挂得牢知识。相反,重复机械的阅读,就像是一直在的捋绳子,重头到尾捋了一遍又一遍,到头来还是一条光溜溜,没有节点的绳子。
问题二:该如何做才能给绳子打上更多结。
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自我检测。放在学校里面就是考试。我们可以先放下考试对自己的一些附加影响(排名,批评,奖励之类的)。关注到考试本身,考试过程我们不断检索大脑里面所学过的东西,检索的过程能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上结,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检索的过程可能是一件让我们痛苦的事,很多东西我们可能会记不起来,造成自我挫败感。因此很多人选择更轻松的方式,重复阅读,重复阅读会给你大脑一种假象,就是这个你已经懂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的原因。在学习了某个知识后,你可以采取间隔练习,去检索自己对它的掌握程度。
很多人想自己是天才多好,不需要花费力气就能学会。对那些天才而言呢,比如米开朗基罗,他被人们称为天才,在他看了被人们称为天才的感觉是良好的,但是如果别人知道,他自己为此而付出了多少努力,那么在人们看来天才就不是那么美好的事了。不要追求天才的假想,一步一个脚印的去给自己记忆绳上打上牢固的结。
更深度的学习,需要要和外界大脑联机
联机就是和外界更优秀的人交流。如何接触到呢,以知识换知识,如果你想要研究某个理论,你可以把这个理论相关的书籍都找出来,总结书中共同提到的精华的部分,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去和别人交流,可能从别人的口中,又获得了另外一部分的知识,然后再去把这部分和另外一个人交流,随着理解的加深,你就有能力不断提升你的交流圈,自己对这个理论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快更加的深入。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的。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认知天性》
好比,如果你要学一门新的编程语言,一开始很费劲,因为大脑没有相关的知识存量,也就无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知识,一旦你入门了,对于这个新语言的理解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理解学习的过程,用正确的方法,为什么而读,能否为我所用,可能都是我们要去注意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