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哇,感谢你点击我的文章,这里是后浪科普,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账号,如果你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可以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成长。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有时候在心中隐约的察觉到自己当前的行为或者所做的事情是不合理的,但却不知道这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一直理不清其中的逻辑,导致自己一味的在重复同样的糊涂行为。
举个例子,跟你说一个我的朋友的事。前段时间这位朋友认识了一名女生,两人每天晚上都会在微信聊一些家常,一开始是聊得非常开心,但有一天,这位朋友惊讶地发现,只要这个女生在比平时回复信息慢,或者是回复的字数稍微有点短了之后,这位朋友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太多,心中甚至会涌现出一股莫名的低落感,通俗点的解释是,他的情绪波动已经逐渐被这一个女生的行为给影响着。
很熟悉的场景是么?相信很多人都曾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明眼人都知道,甚至可能是他自己本人都知道,在行为逻辑上出了问题,导致自己失控了,做出一些糊涂行为,比如一直傻等对方的信息,但虽然说是已经知道自己在行为上有问题,但他大概率还是改变不了什么,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单纯的知道行为上有问题,但却没搞明白到底是哪出了问题,理不清背后的这一个行为逻辑就很难根本解决这一个问题。
事实上,除了这一类的行为偏差,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因为逻辑层面上的偏差而导致自己做出了很多的傻事,比方说被人用言语给道德绑架或者是努力的做着低效的努力等等,这些都跟逻辑思维脱不了关系,所以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可以在三个不同的场景下帮助你快速理清逻辑的思维工具。
首先,先来了解什么是逻辑,我们口中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在大家基本的共识下能够达到前后对应的规律,逻辑思维的本质就是一个简单的三段论,是一个大前提,加上一个小前提,等于一个结论,三个环节组合而成。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过忘记钥匙或者皮包放在哪的经历?回忆一下你是如何的去找回这一些遗失物品的呢?通常情况下,你会先回忆自己之前去过的地方,然后去思考自己到底有可能把钥匙遗落在这些地方中哪一个区域,从已知的信息来推理出未知的信息,这个思考活动叫做推理,而为什么会和逻辑扯上关系呢?那是因为整个推理的过程都是建立在一个逻辑规律的前提下,比方说这把这个找钥匙的场景放入三段论里,你会发现,小前提是钥匙不见了,而结论是去之前去过的地方寻找,这两件事都是在要是一定会在你之前去过地方的这个大前提下,这就是一个清晰的,符合逻辑的行为。
那么怎样才算不符合逻辑呢?很简单,就是当你是去之前没去过的地方来寻找你的钥匙,我们就会说你的行为是不合逻辑,简单概括一下,我们一直听到的逻辑自洽,指的就是在整体三段论上可以说得通,而且是符合基本共识的。
这时候再来说说我的那位朋友,他的现状是,女生回复信息慢,他就会情绪低落,而为什么说这是不合逻辑的呢?因为符合逻辑的行为是不该被别人的举动给影响心情,这是一个基本的公式,换句话说,只要找到逻辑层面上的问题,重点就在于知道是哪一个环节上出现偏差,导致整件事不符合逻辑,而只有先找到产生偏差的那一个环节,才能进一步的纠正自己的行为逻辑。
但说起来容易,因为这跟找钥匙和场景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的未知信息和场景状况会复杂不止十倍,很多时候思维中仅隔着一张纸的距离,在真实世界会像是一座山的距离一样,让人非常无奈,但别担心,今天跟大家分享三个在不同场景里都可以帮你理清复杂逻辑的思维工具,这三个工具分别适用于行为逻辑、沟通逻辑和做事逻辑上。
第一:理清行为逻辑的ABC理论
相信不少人应该都听过ABC理论,这是在《压力心理学》中提出的一个缓解焦虑的方法,但事实上,这个方法也适用于纠正行为的偏差,甚至是整理一些负面情绪都可以,ABC理论其实是三个英文字母的简写,代表着逆境adversity信念belief和结果consequence,我来解释一下,a点代表现在面对的问题,b点代表着你的思考方式,而c点则代表着你的行为反应,这有点抽象,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操作,继续用那位朋友例子。
她遇到的问题A是女生回复信息慢,而他的行为反映C是情绪低落,而这里要注意的一个地方就是B的思考方式,因为他会在没人察觉的情况下瞬间的自动完成,导致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掉,但这一个B点却是串联着A点和C点的关键因素,在这里,反向推演一下符合A点和C点的思考方式,你会发现自己当前的思考方式是认为女生回复信息慢等于自己没机会或者女生有喜欢的人了,这时候这位朋友真的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行为逻辑在哪出了问题,对,就是在他那一个自动完成的思考方式出了问题,那该怎么办呢?
所以就需要调整B点的思考方式,这样C点也同样会发生变化,比方说试着换成因为女生在忙,或者晚回讯息是一件很正常的举动,这样的话就能逐渐有效地走出这一个困境。
一句话总结就是:想要改变你的行为?改变相关的思考方式就行了。
这里再说一个其他的例子,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过因为挫败而导致在自我怀疑的情绪中走不出来的经历,而这时候如果把失败的经历放进这一个思维工具,就会瞬间的知道自己走不出来的问题在哪里,比方说A点是陷入失败,C点则是觉得自己不行,这时候B点的思考方式则是一次任务失败等同于自己的失败,也就是说自己搞混了失败的概念,因为一次任务失败不该和自己的整体失败画上等号,这时候只需在思考方式上略作调整,理清逻辑,那么就能顺利地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
第二:理清表达逻辑的类比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明明觉得对方在原理上存在着逻辑上的问题,但却不知道到底是哪里不逻辑了,比方说“你能力那么强,帮一下别人不是应该的吗?”“你这么的有钱,借我一点没关系吧?”这一类的表达内容听起来就很有问题,有点道德绑架的感觉,但我们却说不出来到底是哪一方面不对劲。
其实这一类的表达方式叫做类比法,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利用事物A直接去比较事物B,可为什么这些方式会存在逻辑偏差呢?因为在事物A背后都有别人想要表达的理论叫做理论C,所以不是这一类的表达方式有问题,而是背后理论存在偏差,同样来看真实的操作。
“你的能力这么强,帮一下别人不是应该的吗?”这句话里的事物A能力强,而事物B则是需要帮助别人,背后理论C就在于能力强的人要多做,这不明显是瞎扯的事情吗?再来试着拆解一些逻辑有问题的表达,比方说,“你那么有钱,借我一点没关系吧?”这句话背后的理论C是富有者就一定要帮别人;或者在说一个之前很火的事情,有些美国人拒绝戴口罩,他们说强制戴口罩是侵犯他们的人权,其实重点不在于口罩,这背后的逻辑在于,自由的人不该被强制做一些事情。
那么该如何反驳这一类言论呢?要从理论C开始反驳,比方说能力强的人要多做这一个理论,你就能这样的反驳,你的能力也挺强的,怎么没看到你去帮隔壁的老王呢?虽然同样是没逻辑的话,但至少你是用着同样逻辑去反驳他们。
第三:理清做事逻辑的因果法
这其实是我一直很关心的话题,相信你应该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一直是一件很符合逻辑的事情,但得到的收获却往往不是那么的符合逻辑,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高付出,但低回报,而这背后就跟因果关系脱不了关系,因为因果法可以说是我们理解复杂世界的最佳手段,必须先去做一件事才能得到一个相对的收获,这已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尝试,比方说,我想要让自己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就需要把精力都花在做标题上,只有做出好标题才能吸引更多人来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你也会发现,这一个因果关系本身是带着必然性的,也是这一个必然性,会促使我们更愿意的一直去做一件事。
比方说花更多的时间在标题上,甚至是去改之前内容的标题,因为这样会吸引更多的粉丝,没毛病对吧,但为什么说这其中有逻辑问题呢?因为很多的时候我们会被过往经验给搞混了对因果的判断,在现实的社会中,所谓的因果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因一个果,更多的会是多因一果的情况。
换一个例子你就会清晰很多了,比方说,人们常说的越努力越成功,这句话听起来是没问题的,因为努力的确是导致成功的原因之一,但问题在于这一个因却不是最大的,但我们却因为其中的必然性,把资源都投入进去,这就是大部分低效努力背后的本质,你所做的东西是符合逻辑的,努力的确是能产生成果,但问题是你坚持那个因并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可能在其中只是占据一小部分而已,这情况就像是滴水穿石一样,有用,但却需要非常庞大的时间才能见效。
再说一个工作中的案例,比方说我看到很多的营销人员他们的一个概念是要让用户看到广告,这样才会有人买,所以一直砸钱做了一个又一个的广告,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上,我不否认这么做是一个必然性的因,用户必须先看到才有可能购买,但这并不是一个最大的因,因为营销的重点永远不在于看了多少次,而是在于都看了些什么。
你可能会问,说了这么多这个因果法该如何用呢?只需要把你现在做的事情都放进模块里,再想想看有没有其他的因,接着用数字来衡量这些因的回报率?你就会知道自己现在到底做了多少看似符合逻辑,但却注定会得到不合逻辑的结果的事情。
结语
生活中那些困扰着我们逻辑层面的问题,只要能够静下心来理一理,把遇到的问题和应对行为都放进这一些思维工具里,都不难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因为逻辑思维的本质在于三段式的法则,只要明白这一个本质,在借助一些工具的帮助下,就不难把复杂的逻辑给理顺,从而进一步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高效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