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读书
90后,可能是最后一代“纯正”出身于农村的人

90后,可能是最后一代“纯正”出身于农村的人

作者: 6e161a868e6e | 来源:发表于2019-01-12 17:05 被阅读158次

    -----1-----

    两本值得反复阅读的著作

    费孝通,国内社会学研究的大师级人物,有两本非常经典的著作《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两本书都成书与上世纪30-40年代。

    我在2010年左右先后读过这两本书,被书中所写的内容吸引,打算硕士期间要致力于乡村振兴、复兴农村的研究。

    很可惜,各种因素导致计划破产。其实也是自己定力不够。但对社会学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根源还是费老的这两本书。于是这两天又翻开重新读了一遍。时隔数年,又有一层新的感悟。

    -----2-----

    农村出身的孩子还有几个愿意回农村?

    费老在两本书里讲了两个知识:还原中国农村真实面貌、认识农村里的传统道德。

    1935年的农村,还是一个传统社会形态,农村文化、理念、习俗、制度、经济、婚丧嫁娶、亲戚邻里,内容无所不包。

    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的人,书里写的就是我生我养我的农村啊。但是又作为一个6岁后就离开农村的人,我现在只能在印象里回想起书里面的场景,仅此而已。

    而我儿时的那些玩伴,据我所知,长大后没有一个回老家的,不管是务农还是工作,都至少去了县城。虽然我和我的伙伴只是个例,但当个例出现的足够多时,就成了大样本。

    所以,我们这一代,或许是最后一代“纯正”的出身于农村的人。以后世代,人们提起农村,或许都是“知道”、“去过”、“玩过”、“了解”,而没有真正的“生活过”。

    -----3-----

    祖辈流传下的“农村信仰”正在流失

    在爷爷奶奶还在世时,我每年都会回三四次老家看望他们,他们或许是最后一代纯真生活在农村、老去在农村的人。

    我的爷爷奶奶都出生在1920年代,都活了80多岁,他们的一生就是费老在写作《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的时代。

    从从1920年到今天,刚好100年的时间,农村社会,或许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变得不只是物质、科技,而是整个农村世界被彻底打乱。尤其是,农村社会里的信仰缺失。

    以前的农村,甚至是几千年以来的农村社会,都秉承一个观念:我只要努力种田,土地就会给我相应的馈赠,这日子就一定会过好。

    所以,当《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站在村里打麦场上对着一望无际的大山喊道“这苦日子啊,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但他再难过也没有哭,而是振作起来,继续在土地里辛苦劳作,土地不负有心人,最终孙少平过上了他心中的好日子。

    土地是农村人的根,农村人的信仰就是对“土地”的信仰。有地在,农村人就心里有底。大不了我还能种地嘛,反正饿不死。

    也正是因为如此,改革开放释放了农村的活力,一双双勤劳的手,在土地上没日没夜地耕耘,土地也没有辜负他们,给了他们以丰厚的物质馈赠。

    可是,农民却慢慢的迷茫了,慢慢变得没有人愿意去耕种土地了,而是希望通过土地交易、简单买卖来创造财富。

    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不付出汗水,地里,什么也种不出来。这并不是金钱观的问题,而是“信仰”的丧失。人们不再“相信”土地,转而“利用”土地。

    -----4-----

    或许,以后再也没有“农村”了

    从人类出现以来,从部落的出现,部落里的人集体狩猎,共同生存;后来人类开始定居,村落出现,就这样传承了数千年。

    农村之所以能传承的核心原因在于“流入大于流出”。一代代的年轻人愿意作为新生力量,投入到农村社会中。但这一繁衍模式在我们这一代或许即将停止。

    “部落-村落-农村”的人类社会演变路径,或许将不再存在,而会转变成一种“城镇”社会。而城镇社会的制度、文化和费老在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内容或许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传统农村社会面临的大变局,我们正在见证。但,说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我也没有选择回农村。或许,这才是真正应该感到悲叹的地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0后,可能是最后一代“纯正”出身于农村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ec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