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实习是一项任务,和之前上的任何一门课没什么两样,甚至可以说小班教学,当然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家教。很幸运,这一次是小班教学。
一起实习的除了同班同舍的两人,还有一个其他学校的人,当然还遇到过一个专业对口的人,不过这是后话了。体验可能是这次实习的最大收获了,毕竟不是去专业对口的地方实习。后来还听到几次这样的疑惑,提问的人可能也忘记了当初想要去尝一尝的心态了吧。
最初的熟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最有效的熟悉也绝不是只看不摸。在呆愣愣地当了一星期的旁观者后,开始上手操作了。起步的又是一个小心翼翼的开始,每做一步都恨不得停下来检查几十次,又巴不得能够做出一个不错的作品,好让老师知道自己也是有用的,可以做事的。在点击确认的最后一步,还有擦了又擦眼睛,问了又问身边的伙伴,哪里还有不对吗?这样可以提交了吗?纵使怀着再谨慎的态度,一旦紧张过头差错又是难免的。那次,剪辑出来的音频还是出了一点篓子,不知道是在几分几秒处夹着一个广告,没有剪干净。之后老师受领导批评了,同行的伙伴向我们传递了这份心情,又为我们改正了错误。后来,就没有再帮着那位老师剪过音频了,也不知道是彻底看透了我们还是彻底放弃了我们。倒是后来为其他老师去剪音频了。这肯定不是我们的技能熟练了。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是那种心态吧。
当然,与这位老师的缘分不止于此,也是他才开始有了现在的简书练笔。老师让我们帮着写一篇稿子,推荐书的加上一个话题讨论。当时在场的三个人都接受这个任务。老师随后发了一份模板给我们,然后给了我们将近一周的时间来完成这篇四千字的稿子。完成后,发了电子稿给他。之后他陆陆续续地请同行的其中一个小伙伴帮他写了一份又一份的稿子。在我这也就没了消息。这位老师和我的缘分似乎在他打开那篇稿子的时候就宣告终结了。
那时候收到的模板是一篇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内容的稿子,但稿子里推荐的那本书是上个学期从图书馆借来看过的,叫《爱的艺术》。看着那份稿子,我甚至开始怀疑当初自己为什么会把它借来看,甚至还想难不成是同名的另一本书。不,显然不是,作者都是同一个呢。看着老师发来的模板,借鉴了大概的格式和字数,某种如果能称得上形式的东西,就算它有吧。但写完之后也发现,与模板的内容简直就是天差地别。厚着脸皮交了上去,结果就是上述写到的那样。
我写的是《查拉图斯特拉》,当时说要推荐一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它了,在假期结束回学校的车上刚把它翻完了。要配上音乐,还要有引入,还要有相关话题。于是在介绍完书,就说一个话题“漫谈哲学,审视生活”。我很少会在晚上十一二点来听广播,也没有想过会不会有人想在入睡前听这样的内容。只是想起在哪本杂志上看过,说是人每天早上在睡醒来还没有起床的时候,有三分钟是清醒的,会很有条理地把今天的问题想清楚,当然下床之后也就忘了。当时想,睡前是不是也能这样呢?有一个问题伴随着入睡,或许能在做梦的时候把它解决了,然后在第二天又稍微想起来能够让梦境帮助到自己呢?不过,事实证明我错了,人第二天醒来很少能够记得自己做过什么梦。自然,这篇稿子因为老师在话筒前念起来比较绕口就石沉海底了。
对于这一点很难过,但因为写稿子查找音乐收获的,似乎也为往后提供了某种慰藉。在写推荐书的时候,偶然搜到了同名交响诗,就顺便想用作背景音乐或者中插音乐来用,不过这些显然都是多虑了。稿子因为题目被毙了,音乐在这自然也无用武之地了。加上纯音乐也不太适合在广播节目里作为过渡音来使用,这样看来应该是比较幸运的,被弃用的稿子并不是因为音乐不当,没有因此再为同名音乐添上奇怪的标签。就这样,这首交响诗成了敲打键盘,沉静文字中的循环曲。对,应该在致谢部分署上这首伟大的交响诗之名。
缺点不会因为悲伤难过而淡化,反而是悲伤的源头才开始让人反思。意识到难过的起源,纠错又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
小班教学才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