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篇《不三不四与人五人六》的文章,“八卦”了“不三不四”、“人五人六”与《易经》的关系。
三、四、五、六都有了,排下去就应该是七、八了,于是想到一个词叫七上八下,那么这也和《易经》有关系吗?您别说,还真有!不过,这七上八下与“八卦”的关系不大,而是和“四象”对应。大家都知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今天我们来看看七上八下的由来。
《易经》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老阳用“9”表示,老阴用“6”表示。所以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易经》中的卦,每个爻位要么是阴即“六”、要么是阳即“九”,比如二爻为阳爻,称之为“九二”,三爻为阴爻,称之为“六三”等等。
那么“7”和“8”呢?7为奇数自然为“阳”,称之为“少阳”,8为偶数自然为“阴”,称之为“少阴”。这样,“老阳”9、“少阳”7、“老阴”6、“少阴”8就到齐了,我们称之为“四象”。顺便再交代一下“两仪”,其实就是“阴”和“阳”。上文说过就是2的一次方等于2,两种状态。现在的四象就是2的平方等于4,两层,四种状态,如下图:
用日常一天的四种状态可形象说明: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只能加热地表的温度(红色),为少阳,正午地表和地里的温度都上升到了极点,为老阳。下午太阳西斜,地表的温度先降下来,为少阴,子夜地表、地里的温度都降到极点,为老阴。这也是记忆四象的一个方法,很多人容易把“少阳”和“少阴”记混了。
图中可看出,7是往9发展的,数值上9比7大,所以为“上”,8是往6发展的,数值上8比6大,所以为“下”,这就是“七上八下”的由来。
关于四象再补充一下,春夏秋冬是四象,东西南北是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是四象。在四象二层的基础上,再加上第三层(三爻)就演变成了八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