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饭的回来了”不知哪个同学一声大喊,你就会看到某个值日的同学,提着一桶馒头飞奔而来。同学们便一窝蜂一样冲向馒头桶,瞬间每个人手里就有了一个或者两个馒头,大部分同学开始说笑着等着铁桶打粥或者打菜归来。也有个别同学拿到了半个馒头,或者脏点的馒头闷闷不乐。
衡水老二中,是个住宿制学校,入学就是加入了集体生活。集体生活就要吃食堂,以前只是听家长说过食堂,这次真的要吃食堂做的饭了。食堂这个词汇出现得很早,最初是佛教僧人会餐之处。史籍记载:僧人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而那时学校的食堂,没有就餐的地方,都是分组打回宿舍再吃。学校食堂坐落于整个校园中间的位置,当时感觉非常高大,青砖灰瓦很是气派。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它引来了数不清的金凤凰。偶尔能进去看一眼,就会被大师傅赶出来,在我们的眼里他们都高高在上。我见过里面的馒头机,感觉非常神奇。我们打饭一般会遇到两种馒头。学校里有电的时候,一般都是机器馒头,又白又圆的馒头吃起来很香。我娘蒸的馒头也很香,但食堂的馒头有另一番滋味在里面。那时电力供应还不是很好,学校经常停电,停电的时候就吃不上机器馒头了。我们称为手工馒头,手工馒头又黑又小,在嘴里嚼来嚼去难以下咽,每当遇到这种馒头我就吃不饱,心情就会不好。里面还有很大的锅,一头三百斤的猪可以在里面游泳。炒菜的铲子,就是一把铁锨。里面的大师傅,大部分都长得很胖,可能吃得比较好的缘故。
我们当时是,每月交三十斤粮票,十三元钱。粮票是那个年代特殊的产物,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凭票供应,去购买粮食。而我是农村的家里哪来的粮票啊!那时,每次放假回家,爸爸最头疼的就是粮票问题,其实就两种途径可以得到粮票。一,用自行车驮着麦子和棒子,去乡里粮站换粮票;二,找吃商品粮的家庭买粮票。(后来才知道,其实是违法的,但只是买的少,也影响不了经济秩序哈哈!)爸爸更愿意买粮票,因为用粮食换粮票相对来说成本更高,能省一点是一点啊!至今,都能想起,有时买不到粮票时,爸爸郁闷的表情,少年的我当时不能感受爸爸的感受。但每次爸爸都毅然驮着粮食,去距我村十几里地的大葛村粮站去换粮票。现在想来爸爸的心里是多么无奈而又难过,而想着将来可能有出息的儿子,又有一丝的高兴。少年的我,还不能体会爸爸的心情。
飞奔的馒头(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