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仅仅是“医生的死亡之道”
范国强
《海外文摘》2012年第4期上登载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医生的死亡之道》,作者是一位叫肯·穆雷的外国人。读后既感诧异又感兴趣,没想到这外国的医生竟能这么坦然地迎接死亡。
医生也是人,同样也会死。文章作者谈到许多医生的死亡方式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以为医生“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比大多数人多用一些治疗手段延缓生命,恰恰相反,他们不需要这种延缓而是主动选择了放弃。文章披露,因为他们太了解现代医学了,知道它并非无所不能。几乎所有医疗专业人士都亲眼目睹过人们所受的“徒劳的关怀”。在生命临近终点时,医生将尖端技术施加在危重患者身上,令其在病痛之余还要忍受无谓的苦难。病人的身体会被剖开,插进导管,与机器相连接,灌入药物,所有这一切都会在重症监护室中进行,每天的费用无疑也比常规治疗高出许多。明知已无可挽救却偏要下重手救治,这在医学术语中叫过度治疗。过度治疗的结果可能会让病人苟延残喘一段时日,但生命质量几乎为零。最终花钱买到的却只有痛苦,一些我们甚至不愿强加于恐怖分子身上的痛苦。正因为太了解了,医生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已无可挽救时,干脆选择了放弃治疗,而让自己在一种完美的护理状态中有尊严的安然离去。
这篇文章令我多年来困绕心头的纠结顿然解开,我原以为对病人放弃过度治疗未免会被人斥为不人道,甚或还可能背上故意谋杀的嫌疑。现在看来这种放弃是并非不可行的,还有什么能比医生的身体力行更有说服力呢?
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两类人身上:一是病人的亲属。亲属的态度往往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们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亡。出于对病人真正的关爱,他们会恳求医生不遗余力地抢救,却疏忽了病人会如同受刑一样的痛苦;二是医生。医生当然知道这种抢救终归徒劳,但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不忍心去劝说病人亲属放弃抢救,那样势必会招来不人道的骂名。而且在医生的潜意识里可能还存在不好言传的“小九九”,那就是可以增加创收,医院不会有任何损失。
我是十万分地赞同这“医生的死亡之道”的。当医生自己不自觉地进行了角色转换,尽管他们从内心里并不情愿这种转换,但他们却能正视现实,当过度治疗只能“花钱打水漂”而又会带来生理上无谓的痛苦时,那还不如坦然地面对死亡的来临。
我之所以赞同这“医生的死亡之道”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医院缺乏信任感。除了现代医学并非无所不能以外,时下相当一部分医生医德缺失和医术低劣,也会造成一些误诊。但绝大多数的误诊是找不到责任承担者的,因为病人亲属并不知道,他们真的太相信医生和没办法不相信医生,或者是太以为病人已是病入膏肓,即使误诊也误以为是抢救无效。不进行过度治疗病人可能还会多活一些时日,而过度治疗则只能是使病人加快死亡。
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死亡都是最后的必然归宿。唐代诗仙李白说得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这话里就有“视死如归”的意思。看来这“医生的死亡之道”关键还是要有这种“视死如归”的境界。当然这并非仅仅是“医生的死亡之道”,其实“人上一百,种种色色”的我们都是可以学着这样做的。
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