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会嫌弃自己人生浅薄,思想没有深度,嫌弃自己面对人生的无力。如今更是嫌弃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颓废,不思进取便罢了,却时时刻刻抓紧着时间浪费生命,用刷手机和好吃懒做来戳破一个又一个幻想,盖住了可以看往未来的眼睛。
把李诞视为人生导师挺久了,又因为他拓展性地看了许多节目,了解了很多思想。我才知道原来初中就已经是思考人生的阶段了,更不要说梁文道这样的人从小就开始冷眼观世界了。
而我如今的迷茫、虚无感、没有目标、害怕死亡、自我否定、不懂社交、不懂人生、不懂世界等等问题,早在他们初中就开始思考或者开始解决了。
解决的方法似乎也很简单,多看书吧,毕竟死去的先贤同样遇到过这些问题,从书本里寻找答案,了解世界,是最靠谱的。
我正面临着问题,也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了,但我不是十二岁,而是二十二岁啊。我不再像十二岁的时候一样,给我一本书,就可以在厕所待半个小时;不再能用轻松富余的心态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不再勤于摘抄,把自己得到的好句子当做宝贝,还小心翼翼地不敢跟人炫耀,生怕别人也拥有了这个宝贝。
二十二岁的我,已经把手机当做唯一的娱乐;已经多次制定生活的计划又多次没有实现,在战胜自己的这条路上,屡战屡败;已经受到太多年少成名的浸淫,痛恨自己的平凡;已经迫切地想要一夜暴富、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学识有人欣赏喜欢的人;已经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已经习惯在深夜被终极问题困扰时拿起手机麻木地看着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热搜和视频;已经对生活没有所谓、没有欲望,改变不知从何处开始,看书不知从哪本翻页,好像都没有帮助,没有作用,没有意义。
我不敢绝对地说别人在我这个年纪是从容镇定的,但我相信有人在那个时候迷茫的东西是跟我不一样的。我仿佛在本该思考人生的初中阶段,我就停止了思想深度的加深,永远在逃避那些会让我痛苦的问题,一直无知地快乐着(但快乐是真快乐啊)。直到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在异地工作、租房、生活,从事着内心抗拒的工作,在继续持续用玩手机麻木自己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文章。
我应该是十二岁的心理吧,或者再大一点,不然怎么能看着这选给初中生的文章这么受触动呢。
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和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像是面目祥和、坚定从容的老人拿着蒲扇,从烟雾蒙蒙中走来,告诉我你可以这样来,你可以慢慢来。
让纠结迷茫于怎么工作、怎么生活的我冷静下来了。
虽然一团糟,虽然我还没能成为我想成为的人,但我可是个积极乐观的人啊
那就当我是十二岁好了。
李诞今年30岁,比12岁多18岁,这么算来等我到40岁(或者不必)的时候应该能达到他这个样子了吧(面对偶像,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他这样的)。不是说有他这样的名利和财富,而是希望能有这样的心态,这样接受自己,万事随意,人生通透,偶尔还能帮助别人的人。
我知道人都是有共性的,早点思考人生和并没有早点思考人生的肯定都是大把大把的。我也知道这个年纪是正是迷茫的时期,尤其是在潜意识里跟别人比较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好,就当自己十二岁吧,当自己还不了解一切,当自己有时间能够静心思考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
不过差了这些年的时光,在人生这条永无止尽的马拉松比赛中,晚几年又怎么了。
(我总相信,人很想做一件事但却没做成功是动力不足,或者是有些针对人性、让人消耗的东西存在。文字或者他人的思想也会给我们力量和动力的,比如我又尝试开始了,试着屡败屡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