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读书也行
(前提:你是已经从学校毕业的成年人,对于学生只针对课外阅读。学业内的知识必须读书!)
1.读书≠有效阅读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多读点书总是没错的。”而今网上与来越多的人在鼓吹读书至上论,其实很多人都抓错了重点,重点并不是读不读书,而是--读什么?
你心想这不屁话么?我读什么?读书呗!
其实在我这个经常看书的人来说,我想告诉你个比较颠覆观点的结论--
你其实不读书也可以。
为什么?因为大家总是把读书和有效阅读搞混了,觉得读书就有用。
什么是有效阅读?在我看来就是能让你变得更聪明,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和他人,使你的技能更加精进的阅读,才叫有效阅读。
例1:你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有关最新医学发现的学术类微博,并且你一字不落的读完了。
例2:同样是在微博上,你看到了一个婚后家庭关系重要程度排序的文章,为什么这样排序,不这样排序的结果会是什么。你也一字不差的读完了。
在我看来这都叫有效阅读,那什么是无效阅读呢?
例3:你在咪蒙的微信公众号(现在已经凉了)上看到一篇文章,开头就写着:要嫁给一个对你无条件好的男人。之后举了几个女人结婚之后的悲惨故事,中间金句频闪。(比如:女人记住,总与你争对错的男人,不是真的爱你。)你看完了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结婚真是得找个对自己无条件好的男人啊!!
例4:你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写着:“西医是死人的学问,而中医是活人的学问。中医是来源于对活人人体的经络分析,而西医来源于对死人人体的解剖。怎么能拿看死人的方法来治活人呢?!”然后就退出文章了,只记住这一小段话。
那,这就是典型的无效阅读,或者可以叫做有害阅读。
为什么?这不懂得道理,而且醍醐灌顶了吗?怎么就有害了?
因为他把个例与数据给你混淆了。并且给你树立了一个你几乎无法企及的目标。只是为了满足你的“爽点”。而且其中没有摆事实讲道理,只是给你用了错误的类比,进而搞乱你的大脑。
2.如何判断有效阅读与无效阅读?
简单:
(1)是否拿数据说话,数据来源于哪?
(2)是否摆事实讲道理?
(3)逻辑是否合理?
这三点只要满足1点,这篇文章就值得读。接下来我们就拿着刚学的三个法宝来分析下例3。
例3判断:
(1)只有个例,没有数据。这些没找无条件对你好的男人结婚的女性,在整体结婚女性中占了多大的比例呢?那么这群女性在婚后过得不幸福又占了其中多大的比例呢?如果98%都幸福,你就拿出那其中不幸福的2%中最不幸福的3例来说话,那不是骗人么?
(2)没讲道理,全是故事。人最容易听进去故事,也最容易被故事误导。没有说为什么找无条件对你好男人的原因,只说不这样会很惨。为什么呢?没说,只拿恐怖例子来吓唬你。
(3)没有逻辑,只有感情。如果一篇文章感情极其充沛,用词极其亢奋。那你就别看了,基本能肯定没有逻辑。这个男人为什么对你好还要讲条件呢?他的出发点,原因。为得到什么结果呢?没说,只说不找会很惨。
看出来了吗?如果你大量阅读这样经不起推敲的文章,并且将之付诸于行动。那你的人生一定会很惨...
3.读书读傻了?
我相信你肯定在生活中听过这样的话“这人读书读傻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用了大量时间进行无效阅读。而这样的阅读相当于慢性中毒,使自己越来越傻还不自知。
毕竟一个不会摆事实讲道理,不会看数据并且逻辑混乱的人。怎么可能在这个冰冷的现实世界活好呢?读书虽然很多,但全是鸡汤,全是与现实脱离的爽文,全是脑残言情小说。你说这样的人不傻谁傻啊?而且这样的内容其实你看几句就能理解90%意思,就会养成一目十行“扫读”的坏习惯,对你的阅读更是一种伤害。
所以重点并不在于你读不读书,而是你到底有没有读那些有用的内容,书也好,微博也好,知乎也罢,筛选出好的内容。至少别让自己变得更傻...
(如果你读到这儿就会发现,这回的文章除了题图外一张图都没有。我在考验你哦,哈哈~别因为没图就读不下去啦。需要图片才能支撑阅读是小学生的水平。)
给大家强烈推荐几个能把自己变聪明的微博账号,顺着他们你可以找到更多聪明人:
李永乐老师(人大附中老师)
王志安(资深媒体人)
褚明宇(微博问答常年NO.1,我的偶像)
留几手(知名搞笑博主)
题图摄影:@rw.studios
图片授权:www.Unsplash.com
微信公众号:爆震琨(Pop_Ku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