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沭彦/原创
第一次读《水浒传》,并不是出于喜欢,而是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要去体会它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第二次读《水浒传》,是因为第一遍看过后,它从我的记忆中消失殆尽,所以有第二次拿起它的机会。
可是读完第二遍,渐渐生出一点对它的喜爱,虽然这种喜爱远不如对《红楼梦》的那般热烈,但不能抹杀它所带给我的一些感动和感悟。
前七十个章节写英雄聚义的过程,一个个英雄各显本色,七星劫取生辰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杨志卖刀怒杀泼皮牛二、石秀独自劫法场……这些故事耳熟能详。
“忠义”用一件事来体现很简单,而用一辈子来诠释少之又少,这些英雄却用短暂的一生来解释这两个字,可敬可叹!
除了忠义,还看到了有些情节中对他人生命的轻贱。比如李逵,为请美髯公朱仝上梁山聚义,不惜杀死一个孩童(小衙内);在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时,又接连杀害许多围观的无辜百姓,只为杀个痛快,而不分是非。比如石秀,为杨雄出气,杀死为了利益的头陀 。 比如武松醉打蒋门神后,被设计陷害,得知真相,血溅鸳鸯楼,杀害许多无辜的人。那些被杀害的生命,如草芥一般,被无所谓的对待,看到这些,不禁摇头叹息。
除了忠义,还看到了他们为梁山利益,不惜拉人入伙的蛮不讲理。比如金枪将徐宁,本来是东京禁军金枪班教师,汤隆却设计偷走祖传之宝雁翎圈金甲,被迫上山,为排除异心,穿了他的衣服杀人后留下名字,以绝其心;河北玉麒麟卢俊义,本来生活衣食无忧,自由自在,非要拉拢落草为寇,不惜设计题写反诗,弄得有家不能回,后不得以上梁山,南征北战,后归京任职不久,被奸人所害,毒酒发作,回家途中乘船落水而亡,“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如果未上梁山,结局不会有这样凄惨,可是没有如果。
除了忠义,还看到了他们的小团体意识。宋江与卢俊义抓阄攻打东昌府和东平府,谁先攻打谁为梁山泊之主,吴用为卢俊义的军师,却未尽全力,怕卢俊义为山寨之主,而求救宋江,增加宋江的功劳。晁盖曾头市中毒箭,死前吩咐,谁为他报仇者谁为梁山泊之主,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宋江让位时,吴用再次劝住,并向他人使眼色,我所看到的是他们对卢俊义顾忌,向宋江靠拢的一个小团体。
就前七十章而言,故事感情基调还算轻快。聚义梁山,“替天行道”“忠义两全”,再两败童贯,三败高俅之后,得以招安。
第八十章到第九十章,为了忠义两全,一起北伐辽国,高兴的是,所有的人有去有还,得以团圆。可奸人当道,没有理所应当的封赏与荣耀,即使这样,宋江依旧忠心为国,第九十一章起,再次南征,讨伐方腊,这十章,我一读再读,很久读完,因为不舍,因为不忍,因为不想,让那么多好汉战死沙场,惨死沙场。
浪里白条张顺被砸死江中;双枪将董平和没雨箭张清,为给小霸王周通报仇被杀;赤发鬼刘唐被侯潮门闸死;武松失去一臂……写到这里,一幅幅悲壮的画面不禁浮现眼前。
再次凯旋归来,为那些全身而退的英雄而喝彩。欣赏混江龙李俊的远见,和费保、童威、童猛逍遥海上;欣赏浪子燕青的远见,“情愿自将官诰纳,不求富贵不求荣。身边自有君王赦,淡饭黄齑过一生。”;欣赏小旋风柴进的远见,纳还官诰,求闲为农,无疾而终……
宋江、卢俊义等人等来的不是光宗耀祖,加官进爵,而是死,因为奸人童贯、高俅、蔡京、杨戬依旧得势,混乱朝纲,恶人不知耻,好人定会心凉。他们的悲惨结局,也是作者施耐庵想要揭露的,当时农民起义有其局限性。
水浒,总而言之,是一部悲剧作品,在现实中逐步将理想粉碎。
以上是个人的感悟,可能有些狭隘,望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