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副标题是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作者,李雪。全书共有11.5万字,探讨一下怎样才能给孩子提供最有品质的爱,之所以把这本书作为第一本是有原因的,因为书中内容的精彩和丰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有那么多犀利鲜明的观点,有那么多一针见血的句子,就像是散落的珍珠一样俯拾皆是。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了得,写得很生动,很有影响力,会让人不知不觉的就对他的观点产生了认同。虽然说李雪是武志红心理工作室的一位心理咨询师,名声好像没有那么大,但是请你注意,在这本书的封底写推荐语的可都是业内大咖。
尹建莉女士,张德芬女士,这两位就不用过多介绍了。曾奇峰是国内精神分析学派的领军人物,是属于学院派的代表,再加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武志红,能够有这么多业内大咖推荐,也说明了这本书的含金量的确是很高的。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从客体关系理论里面吸取了很多的养分,那什么是客体关系理论?简单来说,它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流派,非常强调母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孩子三岁前的母婴关系会决定了他的性格,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要在这个阶段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求,而这个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最佳机会。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那就是作者把亲子沟通中那些极难意识到的错误彻底曝光,并给出了正确的方向。我们经常说知行合一,但其实知行合一也是分层次的。读这本书就会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说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但孩子就是不听,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有那么多的焦虑和担心? 有了这些深刻的洞见,就必然会带来深刻的改变。
对于这本书,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点,物化是亲子关系最大的障碍。第二点,我有及时满足孩子,才能爱好孩子。第三点,打破限制性信念,创造丰盛的人生。
那第一个部分,物化是亲子关系最大的障碍。说到物化这个词,我很早之前就听说过,好像是出自于女权主义的表达方式,意思是说在男权社会背景之下,女性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且经常会被当作物品一样来对待。 比如说鼓励一个女性做好贤妻良母,这种表达方式就已经在物化女性了!因为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拥有同样多的选择和可能,而不是只能围着家庭转。而且不光是男性在物化女性,连女性自己也在不自觉的物化女性,并且合起伙来物化孩子。实际上男性也是被物化了的,因为男人经常被用来要求养家糊口,所以在中国的现阶段,物化的情况是非常普遍而且十分严重的!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对于物化这个词我已经理解得足够透彻了。直到我看这本书一开场就被镇住了,因为作者开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一个男孩打篮球打得特别的开心,回家就想把这种感受分享给父亲,然后父亲就说打篮球很好啊,不光锻炼身体,还能磨炼意志,你要好好的打篮球。这些话没有一个字是错的,可是这个父亲已经在不知不觉的物化孩子了!
以前我会认为只有父亲说打篮球好有什么用,你的学习成绩还不是那么烂,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我认为只有这种表达方式才是物化孩子的,没有想到前面那种一个字都没错的方式,居然也是在物化孩子!作者是这样解读的,他说那些话没有一句是指向孩子本身的,而是在关注孩子的功能价值。一旦我们只是关注孩子的功能价值,那就把跟孩子的关系变成了我和它的关系,这个它是宝盖头的它只有我们看到孩子本身的情绪和感受,那才会变成我和你的关系。 这个时候孩子才能够感受到那份爱的流淌,还有我们对他的关注。
作者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也特别的精彩,他说如果有一天我们用手机,手机屏幕上出现一行字,我现在不想被使用,请过会在使用我,那我们肯定忍不了,直接就要把这个手机扔掉或者是报修了。因为它是一个物品,他没有任何的感受,也没有所谓的边界,它就应该完全听我们的指挥,所以他不听指挥的时候我们就要修理他。可是孩子他不是手机,他是人是有感受的,而且他有主观能动性。
如果我们对待孩子就像对待手机一样,总是希望他能够完全按照我们期望的去做一些事情的话,那我们不就在物化孩子吗?说到这儿,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一种冒冷汗的感觉,因为仔细琢磨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时候都是在关注孩子的功能价值,而没有看到孩子本身。我们反思一下,有多少时候我们都是在想让孩子按照我们期望的样子成长,去关注他的学习好不好,作业有没有完成?有没有好好的练钢琴,有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有没有懂礼貌,说话算数,有没有感恩父母?
这些听起来呢好像也没有什么错,关键是当我们没有看到孩子本身还去这样要求的时候,有多少时候是见效的,孩子是愿意配合的!当事情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发生时,我们又产生了多少的焦虑和担心,并且开始理直气壮地去控制孩子,一边控制一边还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试问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他注定没有那些功能价值表现出来的话,那他还值得我们爱吗?我们还愿意爱孩子吗?
这让我想起来前两天看奇葩大会,一个演讲,一个盲人叫蔡聪,他说他曾经采访过哈佛大学第一个毕业的聋盲人叫吉尔玛,他说当你的母亲发现你是这样的一个孩子的时候,她有没有很痛苦?有没有想过把你扔掉? 然后这个问题抛过去以后,吉尔马就直接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的父母也从来没有想过把它扔掉,无非就觉得这样的一个孩子需要换一种活法就可以了。那蔡聪还说他的妻子也是盲人,他们两个人曾经考虑过到底要不要孩子,因为有可能会遗传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盲人。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决定要一个孩子,因为他们相信哪怕孩子是一个盲人,他们也会让这个孩子活得非常的开心和快乐,不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因为在中国所谓的残疾人,我们都会觉得他们的功能价值是更低的。
而且蔡聪还说他要这样的一个孩子就是想去爱她的,而并不是希望这孩子有一天能够为她养老,哪怕这个孩子注定是一个盲人,也值得他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走。听完了蔡聪的故事,我想你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关注孩子本身了,也可以借助电影阿凡塔里的一句台词,I see you。只不过这里的see他一定是深层的看见对本体的看见,也只有这样,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才能够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流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