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实世界充斥着各种“你应该”。
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你父母,你朋友,你老师,觉得你应当如此如此... ...
2、还有一种“没有被明确说出来”的“你应该… …”:
父母目光中流露出的殷殷期盼,他们在谈及别人时的啧啧赞叹和羡慕,以及文化、传统、规范、社会主流价值观、媒体中包含的隐含着“你应该…..”的各种劝诫。
3、这种声音不断的强化,就会被我们大脑深度记忆,误以为是自己的需求。
我想针对以上几点一一进行解释/反驳。
1、多数人都分不清事实和观点。
很多时候攻击我们的并非是事实,而是观点。
别以为分清事实和观点很容易。
大多数人,都会对观点直接下道德批判,然后把评价当事实去对待。
比如,有人说你不好,你就会下意识去反驳对方或证明自己,进而委屈产生情绪。
但你有没有思考过,
1)对方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2)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说?出于什么心理和目的?
3)对方说的话是事实吗?如果不是事实我需要反驳或难过吗?
2、“你应该...”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的是比较。
父母都希望孩子好,这没错。
但是以爱之名去指责或要求孩子这未必正确。
比如,A的父母看到B学习好,就天天把B挂在A嘴上,让A全方面向他学习。
本意是好的,是希望孩子向优秀的人看齐。
但这样做未必合理。
1)从现象来看,其实你很难清楚B为什么优秀?有哪些关键性要素?
这一点思考不清楚,就容易乱归因。
也许人家就是天赋好,你却以为人家是天天参加补习班,然后就让A去报补习班,这合理吗?
2)将外界对象去作为标准去对齐,但是这个标准本身可能就是错的。
人一旦过度的把外界的反馈当成自我认同的标准,就容易失去自我,极度敏感,脆弱,因为怎么做都是错。
3)人和人之间无法比较。
两个个体进行比较,首先需要把各方面的要素对齐、量化。
两个人之间,有哪些要素?
内在要素:基因、性格、天赋、价值观...
外在要素:出生环境、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经济条件...
这些要素没有一致性,你拿什么对比?
人只能和自己比,比成长的加速度。
只要今天比昨天好,那就够了。
即使今天比昨天差,那也没关系,明天比今天好不就行了吗?
3、当人们反复接受某个信息或想法时,就更容易相信它是真的。
这叫做「信息茧房」。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被重复,
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出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这叫做「回声室效应」。
直白点说,就是信息茧房中的一些错误信息会被不断重复加强,
人们会以为这些扭曲的事实就是世界的真相,进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所以,当有人在你耳边不断的说你是错的,你是错的,
你应该如此如此如此,你有没有想过,他说的就一定对吗?
你知道吗?
长此以往,你就会认知失调,会「预设立场」的看问题,会「证实偏见」,会「以偏概全」。
你就再也听不进去其他不同的声音了。
4、当你知道别人说的是不对的时候,该怎么做?
一定要去反驳吗?未必。
最重要的是,做到课题分离。
1)别人怎么说你,别人说不说你,那是别人的事。
2)你要不要听,要不要照做,那是你的事。
3)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情绪、行为反应,本质上还是你的事。
比如,老人嘱托的话,未必合理,但是我不会犟嘴,我会听,我听了他肯定满意,但我未必照做。
比如,父母说的话,很多未必对,甚至很伤人,我知道她说的不对,我不在意就好了呗。
当父母愿意听我讲道理的时候,我再去把我的道理说出来,
但是如果对方把我当小孩子,不愿意听我的道理,那我就先不说。
人和人之间讨论东西,要分清事实、观点、信仰、立场。
一旦对方持有立场或信仰,那就不要讨论了。不然都是徒增烦恼。
我爸很愿意听我讲道理,那是因为我从不主动干预他们的课题,在一些大是大非上,
我能够理性的处理的很好,甚至比他处理的更好,时间久了他就信服了。
再遇到事情,他就会问我意见了,这时候我讲的,他就不会反感。
最后和你分享四句话:
1、你应该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你。
2、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3、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4、我不介意会发生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