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者,人之本也。
先看这么一个小片段:十六岁的儿子在打着游戏,身边零食袋子到处都是,脏衣服散落,妈妈下班回来,很憔悴,无奈地收拾了一顿,一边收拾一边说着儿子的不是,儿子听着烦,大声顶了几句,满是不耐烦,扔掉鼠标,摔门而去。此时的妈妈愣了一下,儿子走后,她吃力地直了直腰,坐到床边,不禁眼泪夺眶而出。儿子忘了,收拾着东西的妈妈前一会儿还在工厂里不停地干活。
回到十六年前,还是这位妈妈,此时的她挺着大肚子,耐心地挑选着婴孩用品,时不时肚子会痛,她温柔地抚摸着肚子对孩子说“妈妈爱你,妈妈要把最好最好的都给你。”后来,分娩的时候,这位妈妈难产,差点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此后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
这些年,丈夫在外拼搏,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儿子,无微不至。
这就是母亲。她给你生命,也愿意用生命去抚养你长大,为了你,她什么都付出了。
母亲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
在电影《找到你》中,三个妈妈,一个有抑郁症的过往,离婚时,抚养权被抢走;一个要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忙着工作,被认为不配当妈;一个嫁给了暴力又恶劣的男人,在孩子病危时,爸爸却不能来配型挽就孩子的生命。她们都想做“最好的妈妈”,想将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所以拼命努力。可,当一个好妈妈真的不简单。一个因抚养权被抢后在法庭崩溃大哭,说:“为了孩子,我什么都付出了”;一个在自己孩子被保姆带走时,不顾一切地翻找,甚至跪下乞求对方归还孩子;一个当孩子病情复发,大雨中半夜抱着孩子走到路上等120,最后看着孩子在自己怀里没有气息。这些都是母亲最绝望的时候,可她们什么都不怕,只是怕失去孩子。所以,为了孩子,她们付出什么都愿意。因为孩子是她们怀胎十月,最后忍痛分娩后,身上掉下的肉啊。
而在父亲的字典里则没有“软弱”二字。
在我们的认知里,认为父亲在我们的成长中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可是仔细想想,真的没有吗?父亲总是默不作声的,他们不擅表达,不会对每件细小的事都关注着,因为他们身上有责任,有扛起整个家的使命。你总以为父亲还是健壮的,可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父亲的身躯可能没有那么挺拔了,走路也慢了些,而头发也似乎一夜之间白了。你忘了这些年你的健康成长,除了母亲的陪伴和照顾,还有父亲的决定和经济支持。
就像《背影》的父亲,朱自清先生的三次泪目足以证明父亲这些年的变化。
《时间都去哪了》这部电影最触动我的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十岁小男孩因为流行感冒在医院被隔离,儿子怕黑,可是父亲不被允许陪他。父亲给了孩子一个哨子,只要孩子一吹,他父亲就立马会到他身边。后来,医护人员不让他进入病房了,父亲当即在头上倒了一盆冷水,让自己感冒,于是顺利留下。最后,父亲老了,孩子长大了,孩子没时间陪父亲,父亲说没关系,最后,没能见孩子最后一面,父亲去世的时候紧紧握着当初那个被摔碎的哨子。
父亲其实也和母亲一样,他们打心底里爱着孩子,只不过方式不一样,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父亲不在乎,是我们不够细心。
我不禁想起我的父母。
妈妈说,我来到这个世界其实是不容易的,出生之前,我差不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妈妈不顾一切地让我有了生命。而在我心里,一直都觉得妈妈是特别伟大的,我的妈妈,这一生受了太多苦,我们三个小孩,为了养活我们,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在家照顾着我们,渐渐地,我觉得妈妈比男人还坚强,她身上有一股劲,一股不服输的劲,她宁可自己累也不愿意让我们受苦。她的爱是很细微的又是很广泛的——是上学前后的翻炒热菜的身影;是越在乎越唠叨的谆谆教诲;是冰冷天里送来的丝丝温暖;是雨天回家时家门前的等候;是考试失利不语进步鼓励……
有一次,我因为备战高考,压力有点大,所以那段时间心情不是太好,尤其是在家里的时候,妈妈有点啰嗦,弟弟又很不听话,那天晚上,我在洗澡,听到妈妈他们讨论着些什么,好像是在讨论汤里的油,我不知道听成了什么,我说妈妈错了,其实那是我错了,妈妈当时就说我太敏感太多心了,说我看他们不顺眼了。我自知理亏,便没再吭声,其实那是妈妈给我们煲的下晚自习后喝的汤。第二天妈妈没有理我了,我贴了一张纸条在妈妈房间门上道歉,她撕掉了,我伤到她的心了,一天过去,妈妈还是没有理我,我知道妈妈真的心寒了,就努力弥补,主动理她,我怕妈妈真的一直不理我。明明嫌她啰嗦,可一旦她不再唠叨你的时候,就觉得失去了什么。
而爸爸则常年在外,可是他对我们的关心是一点没少。爸爸是个细心的人,也不多话,可总会把事情想得很全面。我听到他说起自己早年打工的经历是在去年暑假,那天他喝了点酒,话多了点,跟我们仨聊起起了我们还小的时候,他和妈妈打工的心酸,他说他干过最苦最累的活,一个月500块工资,要寄450回家里养活我们,这些年一个人在外面,什么都学会了,我们把爸爸的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可是我们似乎忘了他也需要人照顾。
拿起工作陪不了我们,可放下工作养不活我们。这就是现实,爸爸也想留在家里陪着我们,想参与我们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而妈妈也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可他们为了我们,什么都付出了。有时候,他们可能想撒手不管了,但就是松不开这手。
父母对我们,是一种可以献出生命的爱。
那我们对父母呢?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对啊,父母和孩子是同时成长的,到了一个节点后,你会发现父母老了。
作为孩子,我们能为父母做点什么?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北大才女用行动去实践这句话,带父母旅游,耐心地给他们讲各地的文化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她的注重点是自己还能陪父母多久。
“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所以龙应台不厌其烦地带母亲“回到那段时光”里,即使母亲不记得谁是谁。
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了,一转眼父母就老了。一不小心,就被时代淘汰了,那些新生事物,父母亲还没学会,于是我们就会嫌弃,可,我们忘了吗?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千里送学到成家立业,父母穷尽半辈子,只想让我们过的更好。可是,慢慢的,我们越走越快,却忽视了背后的父母越发蹒跚的步伐。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用我们知道的去教他们,因为曾经他们也是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现在的我们也不应该嫌他们什么都不懂。
别走太快,他们会跟不上。要知道,儿女,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哪怕你就在家待着,也很好。人生最怕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而“我已长大,您还未老”是莫大的幸福。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孝顺父母,是一种感恩,是一种责任。别让父母担心,别给父母惹麻烦,慰藉父母的思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