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9詹晶明聊爸
每次亲子讲座的交流时间里,总有个话题会涉及到孩子抢东西或被他人抢的事;之后,我与正在就读中学、大学的年轻人交流时,又总能听到关于同学之间的“明争暗斗”之事,或为此而极度伤心难过的友情;直到,我与办公室里的职业人聊天时,依然离不开”甄嬛传“的种种现实的对应性思考。
我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内心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却偏偏一直在发生……
“争夺”或“避开争夺”——已经成为我们很多人习惯的生命选择,而在“争夺与逃避争夺”之间,还有一个“合作”,却常常被人们遗忘了,狠狠地被忘得一干二净。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的悲哀,而构成这个悲哀的原因,就来自我们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失误,来自我们内心的也已经习惯了的“争夺”。
1
当我们被喜欢的孩子拒绝拥抱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有些失落,为了重新争夺这份被重视的感觉,我们常常会利用其它的小朋友,说:“你不要伯伯抱算了,我去抱妹妹咯!”,还故意大声,拉长调子对着那孩子说,结果我们大人当然会基本得逞了,尤其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更是会绝对得逞——
孩子立刻放下正在津津有味的玩耍,几乎是惊恐愤怒地跑过来,或者哭闹急躁地奔过来,抢着让我们抱,或者去打那个妹妹……
我看到很多大人此时表情是无比的满足,嬉笑着赢得了孩子的关注权,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此刻孩子的内心正在滋生出怎样的感受和经验呢?
争夺与排斥
2
当孩子不想吃东西的时候,我们为了刺激孩子,说:“宝贝,你再不过来吃,我就拿你的去喂弟弟了哦,到时弟弟吃完了,你不要吵哦!” 或者,说:“宝贝,你再不过来,我就拿你的漂亮碗,去喂小狗狗了哦!来不?”
我们又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孩子急躁哭闹地跑到父母的身边,一把抢夺走他的碗,或者用力去抢爸爸妈妈手中的食物,其实很多孩子还是不会吃的,但他依然要争夺,那原本说好了是自己的东西,而眼神中充满了对弟弟的仇恨,充满了对爸妈的质疑!
他们从中学会了——
争夺与仇恨
3
一次,我在一个商场的乐高儿童拼玩区,准备买个礼物送人,顺便看了看拼玩区的孩子在怎么玩,看到多大的孩子大概喜欢玩怎样的拼接图形。那天商场的人还不少,拼玩区的几乎被孩子们坐满了。
此时,见到一位妈妈也坐在其中,还用手包占了一个位置,可她的孩子却还在其他的地方浏览,毫无过来拼玩的兴趣。妈妈可能是太希望孩子能安静地坐下来休息,玩玩这锻炼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拼插吧,就对孩子,说:“宝宝,快过来吧!如果你再不过来,那妈妈就真的把你的座位让给其他小朋友坐了,等下你想过来玩,就没有地方坐了哦,你可不要哭,妈妈提醒你了噢……”
妈妈的话音刚落,孩子就即不情愿,又很烦躁地跑了过来,一到,就一屁股坐在妈妈给他占领的位置上,然后就是举手打妈妈,而眼睛竟然是看着我,是一种很凶狠的目光——估计,这孩子以为是我要抢她的位置吧?
我笑笑离开,但还是保持着对这对母女的观察——她们竟然一直霸占着位置不走,也不玩,即使周围有好几个孩子在等座位,在渴望玩耍,那妈妈也照旧安然地劝慰女儿玩,别生气,而那女儿就是不玩,也不走,继续用更加凶狠而警惕的目光看着越来越多围过来的孩子和大人。
这孩子一定能从一次次类似的经历中,学会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先占先得,得了就是自己的,即使自己并不需要,甚至在浪费,也不会分享给他人,完全没有公德意识(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教育),完全没有公共物权意识。她所拥有的就是——
争夺与霸占
4
很多次,都看见和听见有父母在带着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欣赏文艺表演,或者参赛,常常抓住一切机会跟孩子说:“你看哥哥表现得多好,你要多向哥哥学习,将来要超过哥哥,做到更好哦,宝贝你有信心吗?”
“宝贝,你看那妹妹多懂事,多漂亮呀,你要向这个妹妹学习哦,把辫子梳漂亮点,不要在妈妈一帮你梳头发时,就不愿意,又哭又叫的,你看妹妹多漂亮呀,辫子多好看呀!……”
我们原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能够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孩子正确的行为动力。可是最后的结果是:孩子虽然口头答应了我们,但随后孩子会很快找到那些我们认为榜样的孩子的缺点,并来质疑我们。或者随后我们的孩子根本不愿意再见到那个榜样,内心一千万个不愿意与那榜样做朋友。
因为,我们忘记了,榜样的力量往往来自孩子内心已经喜欢的人,而不是与他们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的同龄人。我们如此为了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就随意的、习惯性的从竞争意识地角度去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极大可能培养出来的心性是——
争夺与妒忌
所以,我们很多父母都有发现,自己越是希望孩子能与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做朋友,而自己孩子越是在以各种理由远离,甚至用很不屑的口吻评价那些成绩优异者。
5
广州的早餐肠粉是我喜爱的食物,排挡,在晨曦里,还是很有生活风情的。我一边享受着的广式肠粉,一边看着排挡的伙计,那娴熟的动作,真是可以称作为“无意识美”。
就在此时,我耳边传入一位老者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孩子呀,你要听奶奶的话呀,现在人都很坏的,不能什么都告诉同学的,否则,有一天他超过你的时候,他是不会谢谢你的,反而会来踩你,知道吗?不要那么傻,什么都教给别人,知道了吗?……你要多花些心思,用在自己的学习上,多向别人学习,知道了吗?”
我反过头去,看了看,这为奶奶真的很爱自己的孙子,也是人生经历丰富了,但这样的教育,会教会孩子什么呢?
争夺与算计
我很相信一件事情:只要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平时多与他人真诚分享交流,只会更增加自己的知识,只会更提高自己的能力,正所谓:法(知识)布施得大智慧。
说到这里,我们会不会觉得有点惊悚?突然发现我们自己在平时对孩子的交流中,无意间竟然教会了孩子习惯“争夺”,这真的是我们的本意吗?要知道呀,这个社会其实更希望的是“合作”,而不是争夺,而且唯有习惯合作的人,才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习惯于争夺的人们,往往都是在观察他人的弱点,寻找可以争夺的进攻位置;习惯于争夺的人们,一旦面对强大的势力,又会表现的很怯弱,然后选择以自我安慰的方式逃离,放弃争夺。
他们内心的挣扎,只有一个目的——如何保持自己在一定范围内的地位。人生也会因此从争夺优势资源,到缩小生活范围,来维持自己在一定范围内的优势地位,这就是习惯争夺者的命运轨迹。
而习惯合作的人,更愿意去洞察一切人和环境中的优势——可利用资源,总是愿意以欣赏对方的方式,期待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达到真诚合作的目的,对于习惯合作的人来说,其一切行为的目的是——
成就实事,实现梦想
教会了孩子习惯争夺,就会让孩子自动地远离合作,这个结果是我们真心想要的吗?
加入《聊爸》家庭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获得更多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申请者请加管理员伯约先生微信:139 2887 5330(微信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