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初停,唤醒了拂晓的清梦。云雾虽流连晨景,却抵不住太阳脚步的殷勤。河边的杨柳,在一线春光里,张开微笑的眼睛。柳枝上,新抽的嫩芽,是静静舒展的心。看似柔弱,却坚韧。远处,又是谁对着柳色轻嗔浅笑?原来,是一点海棠,双颊微粉,吐露暗香……
不知不觉中,南国的春天已翩然而至,是风带来了春天的讯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出了春天的柳叶。这样的比喻,真是神来之笔。“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的《踏莎行》将春风和人和物衔接在一起,宛若一幅水墨画。柳叶绿了,红杏闹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里的句子,以一个“闹”字,更是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有“色”且有“声”。
春天,不仅有风和日丽的景象,更有人生的喜怒哀乐。春天,是苏轼遇到的一蓑烟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一生都处在政治的暴风雨中,宦海沉浮,屡遭贬谪,春天的风雨,寄寓着他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而晁补之的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以“何苦”二字透出一种对春天风雨“驰骤”的责问,实则倾吐出功业难就、岁月迟暮之感。
然春去匆匆,芳花易凋,因人的多愁善感,遂“春恨十常八九”。春本无愁人自愁,“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这些意象构成了暮春百花凋零、伤感凄凉的意境。然芳花褪去,并不为伤春而消瘦,亦不会为褪去了繁华而忧愁。脱下了五彩的花瓣,她的心里,其实已揣着一粒小小的种子,孕育了更美的希望。
春日苦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然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大可不必为“无可奈何花落去”而伤情伤感,若无春华,何来秋实?在诗情画意的春天里,应多一份珍惜,少一份悲悯,多一份耕耘,少一份埋怨。让生命随同梦想如春花般绽放,如春草般疯长,如春风般张扬,如春雨般恣意流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