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流行读的声情并茂,尤其在老师的指导之后,似乎读的动听能解决所有语文的问题。
其实没啥鸟用,该不理解的还不理解,读,仅仅是花头而已。师生互动之后,读的热闹,读的或深情或磅礴气势,那也仅仅是读,并不能实现,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的目的,你不让他们大声朗读,默读,他们也同样感悟到一点东西,大声读,无非是给别人看的。
今天听了一节课,老师不遗余力在一段重点文字上下足了功夫,反复指导学生如何读,有范读,有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再读,然后齐读,再放入情境中配乐读,老师指导的还算自然,学生也蛮配合的。
但,读了也就是读了,下课了,一切复原,你让这些孩子读类似的文字,还是一如既往的朗读习惯,不会有半点改观的,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依然原地踏步。
说到底,语文课业已走入无法自拔的泥淖了,没有重大契机,这样表演给听课者看的执教理念,依然会左右着整个语文教学。
可怜了沦为演员的孩子们,他们从语文课上所得甚少。
只能课外自读吸取营养了。
今天来一个家长,我跟他讲,不要让所有改变的压力都放在孩子的肩上,想让孩子改变,必须整个家庭都要改变,不能大人搓麻跳舞,指望孩子认真学习,不能大人一本书不阅读,指望孩子自觉地阅读课外书。
真正的陪伴,是孩子在学习,大人也在坐有意义的事,比如绘画,练字,哪怕是做手工,做家务,将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都是对孩子的促动。如果能跟孩子共读一本书,聊聊书,这是和孩子永不枯竭的话题,在不动声色中能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