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襄铃儿
在文章开始之前,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为什么天真、无邪、美好、童真等等这些词,会经常出现在孩子身上?
图片来自襄铃儿收集在还未思考超过三秒之前,请先不要立即反驳现实的残忍、成长的煎熬这些话语。不可否认,在今天的社会中,更多人提倡增加理性的成分,压缩感性的成分。因为社会如此“咄咄逼人”,人们不得不学会“成长”,是这样么?
图片来自襄铃儿收集静下心来想想,身为父母的我们,不也都希望孩子能够永保童心和快乐么?既然如此,为何我们要反复强调成人的烦恼?虽然生活总是显得那么艰难与苦涩,迫使我们理性对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之所以这么努力地去赚钱,不也是为了追求被大家耻笑“别做白日梦”的幸福么?
孩子的出生,一直到他的整个童年,其实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美好的。就算是环境和家庭因素,导致了某些不幸,但是童年的孩子们,毕竟对美好总是满怀希望。这种精神,十分感性,虽然它在一个小小的脑袋里面萌生,但却包含着大大的道理。就连今天主张理性的我们,也不可否认心中对未来的幻想,“让生活过得更好”可不是作者脑子一热想到的,这句话难道不是被当作信条一般存在大家的心里?
说这么多,无非只是想表达一件事:守住理性的同时,别丢了感性。而感性,简单可以理解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吧。
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之所以能写出洋溢着美好幸福之情的童话故事,难道是因为他在蜜罐子里长大么?其实不然。安徒生出生于丹麦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里,童年生活是十分贫苦的。他的父亲是鞋匠,而母亲又是佣人,没有太多的闲钱让他读更多的书、长更多见识。他对文学的喜爱,多半来自父亲的影响。在家里,父亲仅用口头描述,为安徒生讲述民间的文学故事,却已经足够让他对文学对艺术痴迷不已。安徒生11岁的时候,便经历了家庭的不幸,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在今天的家庭里是无法想象的。但安徒生像是一生认定了艺术的美好,为了追求艺术,他奋斗了8年,才崭露头角。
图片来自襄铃儿收集后安徒生开始其人生最为辉煌亦是被后人传诵最广的童话故事创作,他创作的《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最为人所知。这些作品,在鞭挞社会现实丑恶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了乐观的精神,在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在如此“现实”与“丑陋”的社会中,安徒生恐怕比今天的大家更能理性地面对生活吧?但偏偏,他又能把感性的一面发挥得如此极致。从这位伟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平衡。不得不说,如果社会需要美好,感性这副药剂,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人的感性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为什么有些人十分感性,有些人却没有?
其实,答案就在右脑里。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左脑负责理性:思考、推理、判断、语言、运算和五感都属于它的范畴,因此被称之为抽象脑、学术脑;而右脑则负责感性:图画、音乐、记忆、情感、想象和创意都是它的强项,因此被称之为艺术脑和创造脑。而人类的情感,都是在右脑完成的。
图片来自襄铃儿收集话题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为什么天真、无邪、美好、童画等等这些词,会经常出现在孩子身上?”,现在告诉大家答案,那是因为从出生乃至在娘胎开始,到孩子成年以前,他们的右脑都是开发的最佳时期,因此会展现出十分“活跃”和“旺盛”的状态。如果这个时期,孩子的右脑得到了最正确的开发,那么对于他们的性格培养和精神提升,都有着一生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见的所谓“冷血”、“众叛亲离”、“不尽孝道”、“没感情”、“残酷”的人,其实不能说他们天性如此,我们可以理解成这些人的右脑没有得到正确的开发,甚至被“废弃”了,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性格。这么说下来,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对现在这个社会产生忧虑和紧迫感。现在的生活,之所以幸福度不高,与其说人们被社会抛弃了,还不如说太多的人忽略我们宝贵的右脑。
图片来自襄铃儿收集终其一生追寻美好,却不懂得如何去感受美好,难道这种糟糕的情况还要延续到后代么?我是不愿意的,“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古老的三字经,虽不是我的信条,但在遥远的孔子时代就被提出来,并且千万年来得以传唱,必定有它的过人道理…连古人都崇尚感性,如果理性>感性,孩子长大后的世界该如何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