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是笔者会带着大家一起深入剖析 Vue3 的响应式原理实现,以及在响应式基础 API 中的 reactive 是如何实现的。对于 Vue 框架来说,其非侵入的响应式系统是最独特的特性之一了,所以不论任何一个版本的 Vue,在熟悉其基础用法后,响应式原理都是笔者最想优先了解的部分,也是阅读源码时必细细研究的部分。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你使用 Vue 时,掌握了响应式原理一定会让你的 coding 过程更加游刃有余的。
Vue2 的响应式原理
在开始介绍 Vue3 的响应式原理前,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 Vue2 的响应式原理。
当我们把一个普通选项传入 Vue 实例的 data 选项中,Vue 将遍历此对象所有的 property,并使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把这些 property 全部转为 getter/setter。而 Vue2 在处理数组时,也会通过原型链劫持会改变数组内元素的方法,并在原型链观察新增的元素,以及派发更新通知。
vue2-observer这里放上一张 Vue2 文档中介绍响应式的图片。对于文档中有的描述笔者就不再赘述,而从 Vue2 的源码角度来对照图片说一说。在 Vue2 的源码中的 src/core 路径下有一个 observer 模块,它就是 Vue2 中处理响应式的地方了。在这个模块下 observer 负责将对象、数组转换成响应式的,即图中的紫色部分,处理 Data 的 getter 及 setter。当 data 中的选项被访问时,会触发 getter,此时 observer 目录下的 wather.js 模块就会开始工作,它的任务就是收集依赖,我们收集到的依赖是一个个 Dep 类的实例化对象。而 data 中的选项变更时,会触发 setter 的调用,而在 setter 的过程中,触发 dep 的 notify 函数,派发更新事件,由此实现数据的响应监听。
Vue3 的响应式变化
在简单回顾了 Vue2 的响应式原理后,我们会有一个疑惑,Vue3 的响应式原理与 Vue2 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在 Vue3 中响应式系统最大的区别就是,数据模型是被代理的 JavaScript 对象了。不论是我们在组件的 data 选项中返回一个普通的JavaScript 对象,还是使用 composition api 创建一个 reactive 对象,Vue3 都会将该对象包裹在一个带有 get 和 set 处理程序的 Proxy 中。
Proxy 对象用于创建一个对象的代理,从而实现基本操作的拦截和自定义(如属性查找、赋值等)。
其基础语法类似于:
const p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Proxy 相比较于 Object.defineProperty 究竟有什么优势呢?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弊端说起。
从 Object 的角度来说,由于 Object.defineProperty 是对指定的 key 生成 getter/setter 以进行变化追踪,那么如果这个 key 一开始不存在我们定义的对象上,响应式系统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在 Vue2 中无法检测对象的 property 的添加或移除。而对于这个缺陷,Vue2 提供了 vm.$set
和全局的 Vue.set
API 让我们能够向对象添加响应式的 property。
从数组的角度来说,当我们直接利用索引设置一个数组项时,或者当我们修改数组长度时,Vue2 的响应式系统都不能监听到变化,解决的方法也如上,使用上面提及的 2 个 api。
而这些问题在 ES6 的新特性 Proxy 面前通通都是不存在的,Proxy 对象能够利用 handler 陷阱在 get、set 时捕获到任何变动,也能监听对数组索引的改动以及 数组 length 的改动。
而依赖收集和派发更新的方式在 Vue3 中也变得不同,在这里我先快速的整体描述一下:在 Vue3 中,通过 track 的处理器函数来收集依赖,通过 trigger 的处理器函数来派发更新,每个依赖的使用都会被包裹到一个副作用(effect)函数中,而派发更新后就会执行副作用函数,这样依赖处的值就被更新了。
响应式基础 reactive 的实现
既然这是一个源码分析的文章,咱们还是从源码的角度来分析响应式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所以笔者会先分析响应式基础的 API —— reactive ,相信通过讲解 reactive 的实现,大家会对 Proxy 有更深刻的认识。
reactive
二话不说,直接看源码。下面是 reactive API 的函数,函数的参数接受一个对象,通过 createReactiveObject
函数处理后,直接返回一个 proxy 对象。
export function reactive<T extends object>(target: T): UnwrapNestedRefs<T>
export function reactive(target: object) {
// 如果试图去观察一个只读的代理对象,会直接返回只读版本
if (target && (target as Target)[ReactiveFlags.IS_READONLY]) {
return target
}
// 创建一个代理对象并返回
return createReactiveObject(
target,
false,
mutableHandlers,
mutableCollectionHandlers,
reactiveMap
)
}
在第三行能看到通过判断 target 中是否有 ReactiveFlags 中的 IS_READONLY key 确定对象是否为只读对象。ReactiveFlags 枚举会在源码中不断的与我们见面,所以有必要提前介绍一下 ReactiveFlags:
export const enum ReactiveFlags {
SKIP = '__v_skip', // 是否跳过响应式 返回原始对象
IS_REACTIVE = '__v_isReactive', // 标记一个响应式对象
IS_READONLY = '__v_isReadonly', // 标记一个只读对象
RAW = '__v_raw' // 标记获取原始值
}
在 ReactiveFlags 枚举中有 4 个枚举值,这四个枚举值的含义都在注释里。对于 ReactiveFlags 的使用是代理对象对 handler 中的 trap 陷阱非常好的应用,对象中并不存在这些 key,而通过 get 访问这些 key 时,返回值都是通过 get 陷阱的函数内处理的。介绍完 ReactiveFlags 后我们继续往下看。
createReactiveObject
function createReactiveObject(
target: Target,
isReadonly: boolean,
baseHandlers: ProxyHandler<any>,
collectionHandlers: ProxyHandler<any>,
proxyMap: WeakMap<Target, any>
)
先看 createReactiveObject 函数的签名,该函数接受 5 个参数:
- target:目标对象,想要生成响应式的原始对象。
- isReadonly:生成的代理对象是否只读。
- baseHandlers:生成代理对象的 handler 参数。当 target 类型是 Array 或 Object 时使用该 handler。
- collectionHandlers:当 target 类型是 Map、Set、WeakMap、WeakSet 时使用该 handler。
- proxyMap:存储生成代理对象后的 Map 对象。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baseHandlers 和 collectionHandlers 的区别,这两个参数会根据 target 的类型进行判断,最终选择将哪个参数传入 Proxy 的构造函数,当做 handler 参数使用。
接着我们开始看 createReactiveObject 的逻辑部分:
function createReactiveObject(
target: Target,
isReadonly: boolean,
baseHandlers: ProxyHandler<any>,
collectionHandlers: ProxyHandler<any>,
proxyMap: WeakMap<Target, any>
) {
// 如果目标不是对象,直接返回原始值
if (!isObject(target)) {
return target
}
// 如果目标已经是一个代理,直接返回
// 除非对一个响应式对象执行 readonly
if (
target[ReactiveFlags.RAW] &&
!(isReadonly && target[ReactiveFlags.IS_REACTIVE])
) {
return target
}
// 目标已经存在对应的代理对象
const existingProxy = proxyMap.get(target)
if (existingProxy) {
return existingProxy
}
// 只有白名单里的类型才能被创建响应式对象
const targetType = getTargetType(target)
if (targetType === TargetType.INVALID) {
return target
}
const proxy = new Proxy(
target,
targetType === TargetType.COLLECTION ? collectionHandlers : baseHandlers
)
proxyMap.set(target, proxy)
return proxy
}
在该函数的逻辑部分,可以看到基础数据类型并不会被转换成代理对象,而是直接返回原始值。
并且会将已经生成的代理对象缓存进传入的 proxyMap,当这个代理对象已存在时不会重复生成,会直接返回已有对象。
也会通过 TargetType 来判断 target 目标对象的类型,Vue3 仅会对 Array、Object、Map、Set、WeakMap、WeakSet 生成代理,其他对象会被标记为 INVALID,并返回原始值。
当目标对象通过类型校验后,会通过 new Proxy() 生成一个代理对象 proxy,handler 参数的传入也是与 targetType 相关,并最终返回已生成的 proxy 对象。
所以回顾 reactive api,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代理对象,也可能只是获得传入的 target 目标对象的原始值。
Handlers 的组成
在 @vue/reactive 库中有 baseHandlers 和 collectionHandlers 两个模块,分别生成 Proxy 代理的 handlers 中的 trap 陷阱。
例如在上面生成 reactive 的 api 中 baseHandlers 的参数传入了一个 mutableHandlers 对象,这个对象是这样的:
export const mutableHandlers: ProxyHandler<object> = {
get,
set,
deleteProperty,
has,
ownKeys
}
通过变量名我们能知道 mutableHandlers 中存在 5 个 trap 陷阱。而在 baseHandlers 中,get 和 set 都是通过工厂函数生成的,以便于适配除 reactive 外的其他 api,例如 readonly、shallowReactive、shallowReadonly 等。
baseHandlers 是处理 Array、Object 的数据类型的,这也是我们绝大部分时间使用 Vue3 时使用的类型,所以笔者接下来着重的讲一下baseHandlers 中的 get 和 set 陷阱。
get 陷阱
上一段提到 get 是由一个工厂函数生成的,先来看一下 get 陷阱的种类。
const 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
const shallow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false, true)
const readonly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true)
const shallowReadonly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true, true)
get 陷阱有 4 个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响应式 API,从名称中就可以知道对应的 API 名称,非常一目了然。而所有的 get 都是由 createGetter 函数生成的。所以接下来我们着重看一下 createGetter 的逻辑。
还是老规矩,先从函数签名看起。
function createGetter(isReadonly = false, shallow = false) {
return function get(target: Target, key: string | symbol, receiver: object) {}
}
createGetter 有 isReadonly 和 shallow 两个参数,让使用 get 陷阱的 api 按需使用。而函数的内部返回了一个 get 函数,使用高阶函数的方式返回将会传入 handlers 中 get 参数的函数。
接着看 createGetter 的逻辑:
// 如果 get 访问的 key 是 '__v_isReactive',返回 createGetter 的 isReadonly 参数取反结果
if (key === ReactiveFlags.IS_REACTIVE) {
return !isReadonly
} else if (key === ReactiveFlags.IS_READONLY) {
// 如果 get 访问的 key 是 '__v_isReadonly',返回 createGetter 的 isReadonly 参数
return isReadonly
} else if (
// 如果 get 访问的 key 是 '__v_raw',并且 receiver 与原始标识相等,则返回原始值
key === ReactiveFlags.RAW &&
receiver ===
(isReadonly
? shallow
? shallowReadonlyMap
: readonlyMap
: shallow
? shallowReactiveMap
: reactiveMap
).get(target)
) {
return target
}
从这段 createGetter 逻辑中,笔者专门介绍过的 ReactiveFlags 枚举在这就取得了妙用。其实目标对象中并没有这些 key,但是在 get 中Vue3 就对这些 key 做了特殊处理,当我们在对象上访问这几个特殊的枚举值时,就会返回特定意义的结果。而可以关注一下 ReactiveFlags.IS_REACTIVE 这个 key 的判断方式,为什么是只读标识的取反呢?因为当一个对象的访问能触发这个 get 陷阱时,说明这个对象必然已经是一个 Proxy 对象了,所以只要不是只读的,那么就可以认为是响应式对象了。
接着看 get 的后续逻辑。
继续判断 target 是否是一个数组,如果代理对象不是只读的,并且 target 是一个数组,并且访问的 key 在数组需要特殊处理的方法里,就会直接调用特殊处理的数组函数执行结果,并返回。
arrayInstrumentations 是一个对象,对象内保存了若干个被特殊处理的数组方法,并以键值对的形式存储。
我们之前说过 Vue2 以原型链的方式劫持了数组,而在这里也有类似地作用,而数组的部分我们准备放在后续的文章中再介绍,下面是需要特殊处理的数组。
- 对索引敏感的数组方法
- includes、indexOf、lastIndexOf
- 会改变自身长度的数组方法,需要避免 length 被依赖收集,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循环引用
- push、pop、shift、unshift、splice
// 判断 taeget 是否是数组
const targetIsArray = isArray(target)
// 如果不是只读对象,并且目标对象是个数组,访问的 key 又在数组需要劫持的方法里,直接调用修改后的数组方法执行
if (!isReadonly && targetIsArray && hasOwn(arrayInstrumentations, key)) {
return Reflect.get(arrayInstrumentations, key, receiver)
}
// 获取 Reflect 执行的 get 默认结果
cons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如果是 key 是 Symbol,并且 key 是 Symbol 对象中的 Symbol 类型的 key
// 或者 key 是不需要追踪的 key: __proto__,__v_isRef,__isVue
// 直接返回 get 结果
if (isSymbol(key) ? builtInSymbols.has(key) : isNonTrackableKeys(key)) {
return res
}
// 不是只读对象,执行 track 收集依赖
if (!isReadonly) {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GET, key)
}
// 如果是 shallow 浅层响应式,直接返回 get 结果
if (shallow) {
return res
}
if (isRef(res)) {
// 如果是 ref ,则返回解包后的值 - 当 target 是数组,key 是 int 类型时,不需要解包
const shouldUnwrap = !targetIsArray || !isIntegerKey(key)
return shouldUnwrap ? res.value : res
}
if (isObject(res)) {
// 将返回的值也转换成代理,我们在这里做 isObject 的检查以避免无效值警告。
// 也需要在这里惰性访问只读和星影视对象,以避免循环依赖。
return isReadonly ? readonly(res) : reactive(res)
}
// 不是 object 类型则直接返回 get 结果
return res
在处理完数组后,我们对 target 执行 Reflect.get 方法,获得默认行为的 get 返回值。
之后判断 当前 key 是否是 Symbol,或者是否是不需要追踪的 key,如果是的话直接返回 get 的结果 res。
下面👇几个 key 是不需要被依赖收集或者返回响应式结果的。
__proto__
_v_isRef
__isVue
接着判断当前代理对象是否是只读对象,如果不是只读的话,则运行笔者上文提及的 tarck 处理器函数收集依赖。
如果是 shallow 的浅层响应式,则不需要将内部的属性转换成代理,直接返回 res。
如果 res 是一个 Ref 类型的对象,就会自动解包返回,这里就能解释官方文档中提及的 ref 在 reactive 中会自动解包的特性了。而需要注意的是,当 target 是一个数组类型,并且 key 是 int 类型时,即使用索引访问数组元素时,不会被自动解包。
如果 res 是一个对象,就会将该对象转成响应式的 Proxy 代理对象返回,再结合我们之前分析的缓存已生成的 proxy 对象,可以知道这里的逻辑并不会重复生成相同的 res,也可以理解文档中提及的当我们访问 reactive 对象中的 key 是一个对象时,它也会自动的转换成响应式对象,而且由于在此处生成 reactive 或者 readonly 对象是一个延迟行为,不需要在第一时间就遍历 reactive 传入的对象中的所有 key,也对性能的提升是一个帮助。
当 res 都不满足上述条件时,直接返回 res 结果。例如基础数据类型就会直接返回结果,而不做特殊处理。
至此,get 陷阱的逻辑全部结束了。
set 陷阱
与 createGetter 对应,set 也有一个 createSetter 的工厂函数,也是通过柯里化的方式返回一个 set 函数。
函数签名都大同小异,那么接下来笔者直接带大家盘逻辑。
set 的函数比较简短,所以这次一次性把写好注释的代码放上来,先看代码再讲逻辑。
function createSetter(shallow = false) {
return function set(
target: object,
key: string | symbol,
value: unknown,
receiver: object
): boolean {
let oldValue = (target as any)[key]
if (!shallow) {
value = toRaw(value)
oldValue = toRaw(oldValue)
// 当不是 shallow 模式时,判断旧值是否是 Ref,如果是则直接更新旧值的 value
// 因为 ref 有自己的 setter
if (!isArray(target) && isRef(oldValue) && !isRef(value)) {
oldValue.value = value
return true
}
} else {
// shallow 模式不需要特殊处理,对象按原样 set
}
// 判断 target 中是否存在 key
const hadKey =
isArray(target) && isIntegerKey(key)
? Number(key) < target.length
: hasOwn(target, key)
// Reflect.set 获取默认行为的返回值
const result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如果目标是原始对象原型链上的属性,则不会触发 trigger 派发更新
if (target === toRaw(receiver)) {
// 使用 trigger 派发更新,根据 hadKey 区别调用事件
if (!hadKey)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ADD, key, value)
} else if (hasChanged(value, oldValue))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SET, key, value, oldValue)
}
}
return result
}
}
在 set 的过程中会首先获取新旧与旧值,当目前的代理对象不是浅层比较时,会判断旧值是否是一个 Ref,如果旧值不是数组且是一个 ref类型的对象,并且新值不是 ref 对象时,会直接修改旧值的 value。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要更新旧值的 value?如果你使用过 ref 这个 api 就会知道,每个 ref 对象的值都是放在 value 里的,而 ref 与 reactive 的实现是有区别的,ref 其实是一个 class 实例,它的 value 有自己的 set ,所以就不会在这里继续进行 set 了。ref 的部分在后续的文章中会详细讲解。
在处理完 ref 类型的值后,会声明一个变量 hadKey,判断当前要 set 的 key 是否是对象中已有的属性。
接下来调用 Reflect.set 获取默认行为的 set 返回值 result。
然后会开始派发更新的过程,在派发更新前,需要保证 target 和原始的 receiver 相等,target 不能是一个原型链上的属性。
之后开始使用 trigger 处理器函数派发更新,如果 hadKey 不存在,则是一个新增属性,通过 TriggerOpTypes.ADD 枚举来标记。这里可以看到开篇分析 Proxy 强于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地方,会监测到任何一个新增的 key,让响应式系统更强大。
如果 key 是当前 target 上已经存在的属性,则比较一下新旧值,如果新旧值不一样,则代表属性被更新,通过 TriggerOpTypes.SET 来标记派发更新。
在更新派发完后,返回 set 的结果 result,至此 set 结束。
总结
在今天的文章中,笔者先带大家回顾了 Vue2 的响应式原理,又开始介绍 Vue3 的响应式原理,通过比较 Vue2 和 Vue3 的响应式系统的区别引出 Vue3 响应式系统的提升之处,尤其是其中最主要的调整将 Object.defineProperty 替换为 Proxy 代理对象。
为了让大家属性 Proxy 对响应式系统的影响,笔者着重介绍了响应式基础 API:reactive。分析了 reactive 的实现,以及 reactive api 返回的 proxy 代理对象使用的 handlers 陷阱。并且对陷阱中我们最常用的 get 和 set 的源码进行分析,相信大家在看完本篇文章以后,对 proxy 这个 ES2015 的新特性的使用又有了新的理解。
本文只是介绍 Vue3 响应式系统的第一篇文章,所以 track 收集依赖,trigger 派发更新的过程没有详细展开,在后续的文章中计划详细讲解副作用函数 effect,以及 track 和 trigger 的过程,如果希望能详细了解响应式系统的源码,麻烦大家点个关注免得迷路。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你了解 Vue3 中的响应式原理和 reactive 的实现,希望能给本文点一个喜欢❤️。如果想继续追踪后续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账号或 follow 我的 github,再次谢谢各位可爱的看官老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