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中午饭后,我给微友发了一条信息,信息是一首我的模仿诗。诗的后面,我附了一条偷笑的解释,“读你一篇理论,又模仿填新诗啦!……“推敲”二字上面,我有了新认知!”
“学习诗歌写作不是像你这么死搬硬套别人的模式的。如果可以这样学的话,到现在还轮到你吗?”是微友的质问,口气中带着几许怒火。
微友继续点明,“要吸收别人的营养,开自己的花!”微友苦口婆心又说,“粪便通过泥土转化成营养,然后被植物根部吸收,而不是植物直接吸收粪便。能明白这个道理吗?”
“你和我的另一个学生犯同样的毛病,”微友余气未消。
微友继续叮嘱我,“模仿,可以。但不能公开发出去,否则别人会告你抄袭,不要惹官司上身。”
是啊,“自己的文字要有自己的风格,不应该效仿别人的姿色,譬如东施效颦”,就不美了,何况还有版权。写诗如此,生活如此,做人如此。
不过这一条“效仿”,也是有我自己硬气的理由的——实在是太喜欢微友推荐的这一首例诗啊!
坚持好东西分享,传递美诗文化。例诗如下:
《冬日的红叶在巫山》
文/王端成
不知哪一片象征过秋天
不知哪一片代表着冬季
摘一片夹入行囊
收藏早春预告的讯息
不知哪一片曾流进御沟
不知哪一片将题上诗句
摘一片贴在胸前
体验古人爱情的机遇
不知哪一片要变成朝云
不知哪一片可化作暮雨
摘一片投下长江
问候楚王梦中的神女
不知哪一片会启示未来
不知哪一片能说明今日
摘一片赠予何人
片片都是青春的往事
相信有诗歌创作根基的行家,一眼就能爱上这片“红叶”!这片“叶子”在诗人的掌上,千般变化,万种风情,像极恋人,极像女神。
这样的诗,是不是让我们用眼睛一看就像诗?用嘴巴一朗诵就能感受到诗歌应有的流畅?
最重要的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意蕴更具情味、趣味、意味、韵味等诗味儿呢!
除此之外,我更喜欢诗人视角上的形式美、听觉上韵律美,精神感观上的意蕴美啊!
当我反复欣赏例诗,忽然发现这种参差体,四节形式一致,音步一致,我很吃惊“新诗押韵”的完美一身。
很多时候,我在一些文学群里见到的诗歌,我“看不懂也读不明白”,不光费解,还没有读出来让读者觉得有一星半点的美学感观。搞得我“一头雾水,甚至让我怀疑诗歌是不是已经死亡?”
这首例诗从押韵的角度、参差体、四节形式、音步等,让我联想到了唐宋诗词的填词填句,于是我忍不住“模仿”,便填了一首“新诗填词填句”。
我的模仿诗如下:
《温柔的杨柳在江南》
文/模仿者
不知哪一株许诺过清风
不知哪一株下嫁给斜雨
要一堤渔舟破译
阐释三月左右的章节
不知哪一株相邀着明月
不知哪一株参和了昼夜
偷一壶玉露归去
细品五更前后的乐趣
不知哪一株先回首北方
不知哪一株早低头软语
守一处断桥温习
捂热曾经相逢的别离
不知哪一株会挽留燕子
不知哪一株能赶走仙鹭
等一池鲤鱼蹦起
庆祝江南万世的幸福
如果读者读到这里,会不会和我一样发现,“新诗填词填句”的好处?
我是这么认为的,“在固定的框架里面,我们能够直接领悟和学习提升。”尤其是“打磨诗句”,要是可以“推敲”到“一字一景,一词一境,一句一美”,“一个字也不浪费,半个词也不多余!”这才是创作者努力的好行为!我就像一个“实习生”在动手“做实验”,实验过后,立马明白自己的所学,所掌握知识的高度。
当然,我记住了微友的提醒,要考虑版权侵犯问题。
不过,作为新诗文化的探索和发掘,“我们的现代诗歌,是不是需要改革,重创新诗体?”
后来微友郑重告诉我,“诗歌是一门立体的全方位的系统的艺术工程。它使用富有音乐性的雅化语言,将人心灵深处最微妙的感情或感受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受众心理的共鸣,并得到令人愉悦的审美享受。它必须是外在形体特征与内在情愫意蕴有机融汇组合而成的审美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节为王端诚语)
我遐想,“是的,从微友的理论里,我看到了新诗歌的特征,新诗歌是我们的儿子,是我们的女儿!”把“儿子、女儿”的衣装打扮好了,把“儿子、女儿”的灵魂和品德才艺培育好了,“父母”带出去才有“面子”,而“诗者”更有“里子”!
韩寒说,“只要做到不要脸,谁都可以写诗。”但是我们,不光要脸,还要有新诗文化的传承、探索、发展、创新……
微友网名“新诗环卫工”,我想这昵称,是有其深意的!
(我们深信,未来是美好的,新诗会更新更美更艺术味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