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明代部分)
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是大大退步了。
若论汉、康、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中国传统政治,到明代有一大改变,即使宰相之废止。
皇帝之下,是六部首长,各不相属。这些尚书都是二品大员,这已经是当时最高的官阶了。
九卿指六部首长,都察院(由御史台变来的,专掌弹劾纠察),通政司(管理奏章),大理院(主平反)。九卿之上,更无首长,所以明制是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
在明代,一切事,总之是皇帝最后总其成。但皇帝一人当然管不尽这许多事,所以就下设秘书处。当时称其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
明代地方长官,与承宣布政使(行政)并列的,还有一个提刑按察使(司法),还有一个都指挥使(军事)。合称三司。
西方社会有阶级,无流品。中国社会则有流品,无阶级。(比如同为教师职业,又分等级自高而低是大学教师-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工资收入渐次分等)
承平过久,自然把战斗生活淡忘了。
(明代是个分水岭,中国下行,西方上行。中国愈人治,西方愈法冶。制度非但没变革创新,反而倒退了。)
2.真正影响我们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解释。
同样是一具尸体,有人敢与之同床安眠,有人一眼都不敢看,有人看了一眼恐惧半年。
其实就是个人对于死亡的解释系统不同所致。
什么样的解释最合理(理想)?
积极明亮的;
去蔽除魅的;
与整体生命高度一致的;
发展而非僵化的。
3.高效学习者是怎样的人?
是能够在处境中,将手段与目的以最佳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人。他不会急功近利,永远为当下的成绩或外部目标而学习;他也不会好高骛远,一味地凌空虚步;而能够有效地将长期愿景与当下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整体最优化。(魏智渊)
务实与务虚兼备;
长远与当下共舞。
在学习领域,真正的高手,都是冷静乃至于冷酷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专注,确保问题解决。
有人会说,初三了,学习不就是要追求短期行为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过分注重结果,会导致哪怕在应试中不恰当的急功近利,热衷于补习班讲授的所谓技巧方法,而不重视搭建系统。越要立竿见影,越无法整体规划复习计划,结硬寨,打呆仗,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三个月的时间是很长的,你觉得很短只是你太焦虑了。三个月复习安排的谋篇布局是相当重要的。(魏智渊)
都初三下学期了,再回顾课本哪有时间啊!
都初三了,还不攻难题怎么行?
都初三了,还读什么课外书呀!
都初三了,跑步锻炼身体就免了吧!
急功近利者,才会跑偏,才会因小失大。
社会普遍性焦虑侵蚀着家长,然后传导到孩子那里。其实中考、高考哪里有那么重要(是重要的,但没那么重要),远不是一旦考糟,人生将一败涂地。
放平心态,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不必孤注一掷,人生之路修远着呢。
任何时期,促其成长为一个和谐发展着的人才是最紧要的。
和谐发展,首先是丰富完整。而学习(智力发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说,作为一部的智力发展,没有特殊性,没有什么头把交椅的地位。
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我们与同伴的关系。在好的关系中,同伴是你的参照系,启发者,交流或学习对象,在坏的关系中,同伴则是你的诅咒,他每一次考得比你好,都是对你的伤害。(魏智渊)
建立好的关系。尝试在班课上建立好的关系。
那样的话,整体大于个体相加之和,会有场在,会大大提高课程效果,会大大促进每位同学的成长。
一种极其错误的解释:我们会将别人的成功解释为天赋或机会,而没有看到实际上是训练的结果。关于天赋与努力的关系,我翻过大量的研究资料,这里不展开,只说结论:越是与身体相关的领域,天赋越重要,越是与智力相关的领域,训练越重要。(魏智渊)
首先要相信“我能”,然后是不懈训练。
“我不能”,也是对的。
关键是没有什么对错,只有你的选择。
你选择“我能”,最终你就能;你选择“我不能”,你就真不能。
注意,不要抬杠。说什么“我选择能成为毛泽东,我最终也能吗”,“能”是一个定性说法,至于最终能达到什么高度,那取决于你的努力,还有天赋。
如果你的成绩是年级或班上的倒数第一,你有没有可能在三年后考上重点大学?
答案是可能的。如果一定要问我一个概率,我会给到99%,只为意外留一点空间。三年时间,足够让一个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面临的挑战,只是如何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可能发生,并不代表一定发生,而且多半不会发生。不会发生的原因是,导致你成为最后一名的程序没有被修改,而一个人往往很难自觉地去修改自己的程序。关键是,修改是可能的,(魏智渊)
首要的是“修改认知程序”,确立“我能”的信念。
什么叫国际气质?
真诚的、善思的、不是死学习而是将知识与行为融为一体的……并且,身上闪耀着一种光芒,成绩也很好。他们或有缺点,但是是活生生的人,有风格化的倾向,而不简单地是世俗意义上的潜在的成功者。假以时日,会在未来社会成为某种具有领导气质的人。(魏智渊)
善于反省,即是说成长快人一步;
知行合一,即是说想与做同步化水平高;
风格化,即是说内在品格总体整合度高,有了特质;
光芒,即是说将自己活出来了,并能影响周围的人。
4.人就像电脑,所谓存在样态的千奇百怪,不过是不同的操作系统的正常输出。
教育者如果忽略了对脑科学(神经生物学)的学习,那么真正的教育将无从发生。
教育者知识不更新,或者更新迟缓,就枉为人师了。
不再轻易判断对错。对与错,没那么紧迫。对于个人而言,什么都是对的。
若在更本源、更宏大的立场上考查,之所以有这种选择,是因为个体就该这样选择,这没什么对错。
5.继续读美国西格尔《青春期大脑风暴 青少年是如何思考与行动的》(到130页)
活在当下意味着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一切正在发生的事情,顺其自然,它体现了我们对人生早期人际关系的积极面与消极面的接受程度,以及对自己生活的理解程度。
左脑的皮层主要负责语言、逻辑、线性思维、横向思维,以及罗列清单。
右脑不仅是自转式回忆的主要来源,还负责接收来自处于较低层的皮层下脑区的信息,右脑常常被认为“更情绪化”,在右脑中,皮层下及身体输入的信息会更加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使我们更不由自主。
右脑向外看世界,左脑向内看自己与他人。
右脑也会进行人际沟通,但它主要负责非语言的沟通,其中包括以下罗列的非语言符号: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语调、姿势、手势和触摸、发出信号的时间、信号的强度。
在我们的叙述中,左脑被认为是驱动我们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的动机来源,而自传素材则被存贮在右脑上。因此,条理清楚的叙述反映了左右脑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连接。左右脑能够进行合作,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又各自为政。
依恋模式包括安全型依恋(具有整合的功能)、回避型依恋(过度强调左脑的功能,将对依恋的需求降到最低)和矛盾型依恋(偏向右脑,夸大对依恋的需要)。
我必须在两个层面上由内而外地理解为人父母的意义。我必须理解自己的童年,这样我才能为我的孩子创造安全的依恋关系。同时我还必须由内而外的教养我自己,这意味着我必须承认我较年轻部分的心理状态,有着被看护、被安慰和感到安全的需要。我童年时的安全感依然存在,它完好的保存在我的心里。在照顾儿子和女儿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它也会自然而然地满足年轻那部分的我的需求。而年长那部分的,我对孩子的照顾以某种方式,让年轻那部分的我获得了安慰。为了对他们的离开做好准备,为了不仅仅作为一个安全港湾,也可以作为起飞坪,我必须满足自己内心对依恋的需求,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都需要感情的交融。在一生之中,我们就有机会在年轻时接受那种关怀,也有机会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时给予那种关怀。(摘自111-130)
当然也不能神化这依恋模式对人一生的绝对影响。
问题是,我们往往低估了早期人生经历对整个人生的影响。
我推断,依恋模式以及长大后的经历,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
但无论如何,早期经历就像河流之源头,对成年后的人生轨迹影响是深远的。
带婴幼的孩子,大人脾气要足够柔和宽宏,要力求成为孩子的玩伴。
所以说,育儿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要修炼身心,学习育儿知识,做好充分准备后,再生儿育女。
6.开读美国古里安《核心天性教养法》(跳读,207-214)
试着用年轻人的视角看世界。在你的儿女步入成年期的这几年间,他们仍需要你和你的家庭团队给予支持。你家这位年轻人需要和你结成经济联盟或其他联盟,他们还需要你持续给予协助,帮他们在青少年后期专注于他们在这世间的使命感。你仍是孩子发现自己核心天性的关键,因此他们在工作、学习、教育和社会方面仍需要你的“参与”——常常回想,你自己在这个年纪曾是如何生活的,并且努力审视生活现状,这样才能帮到你那独特的孩子。
必要的时候得学会放手。你的年轻人会停停走走地进入到一个更大的社会群体当中。你所面对的挑战将是——当这个年轻的灵魂需要你的时候迅速地抓住他,而其余时间都要放手。这听起来如此简单,但有时那么困难。你那23岁的孩子可能开的一辆几乎全都要散架的车,可能在一段分分合合的恋情中挣扎,可能懒散邋遢,可能身上穿着怪里怪气的钉环,甚至可能一连好几个月都不和你说话,但是只要这年轻人显然正专注于人生中某种崇高的使命,你就算是完成的教养任务,可以放开手了。
每位青少年后期的孩子和年轻的成年人,当然会有自己习惯的节奏和时间表。你的一个孩子可能会在19岁时就已经十分成熟,而另一个却可能在29岁还不能真正找到自己,想朵迟开的花。
我接待过的对我最有启发的夫妇中是一位已经完全失明的先生和他的妻子。“我们培养他们成为他们本来的样子。”,他们遵循这样一个理念养育了他们的五个孩子。五位年轻人已经成为在他们家乡、城市、国家(有两个生活在海外)各个不同领域卓尔不群的人物。这对夫妇告诉我他们自己的养育方法: “我们告诉每一个孩子,如果你能专注在你的热情及兴趣上面,就一定会找到你自己的路。顺心或受挫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曾有过,但是他们都不会坐在原地琢磨他们是否能在生活中拥有一席之地,而是走出去寻找它。”
和以往相比,他们可能需要更多地发展和我们之间的 “成人”关系。最好能留神倾听这些年轻人自己的观点。
他们已经以各种方式长大并从我们这儿离开;他们通过逐渐独立的自我,实现各自的最为自然的个性化;他们会找到能够帮助他们并挑战他们的同伴群体。到二十五六岁之前,他们会设定自己前进方向,并且在这个方向上坚持相当长的时间。他们还需要多样化的社交资源。很多年轻人不上大学,他们需要的是与职业相关或情感上的导师。这些导师可能会转变青少年后期“享清闲”的生活状况,导师能帮助这些年轻人找到自己的使命。
忽冷忽热的凭兴趣做事这个年龄段的常态。大脑发育完成后被视为“青少年后期的大脑”。我们在之前章节提到过的断开联结和挑战很多都还在进展当中:大脑还在尝试各种冒险行为;情绪反应和教养体验仍在塑造大脑对刺激的反应。更换男女朋友、工作和习惯甚至进行道德实验,在这段时期都是相对正常的。一般不需要担心年轻人的这些实验行为,除非这样做有危险或是过于“享清闲”。
我们的年轻人在这个年纪正在为他毕生的使命设置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观。你和你孩子的导师仍然在向孩子传授价值观,但是这个年轻人在25岁时最终选定的道德体系、社会体系很可能会和你的有所不同。当年轻人设定好自己的毕生使命,对身为父母的我们来说,通常不会通过他们是否符合我们教养他们时的准则来评判,我们孩子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而是会看他们现在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有用的生活规则。这样的评价方式对父母有益,同时对父母也是一种解脱。如果还没有,我们必定会担忧并干涉。不过如果年轻人仍在继续寻找着我们就应该感到骄傲。
对于所有年轻人来说,世间之事并不总是玫瑰色的。他们当中很多人的生活是危险的、孤独的、沉迷于媒体的、烦乱不安的。我们有些青少年后期的孩子并没有在寻找他们的道路。他们缺乏使命感;他们游荡徘徊在我们的掌控之外,但是又没有任何目标;他们甚至憎恨我们,但是又觉得有权住在我们家里、使用着由我们支付的各种社会服务。在我们中间颇有一些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极度苦恼,这种感受吞噬着我们的心灵。如果你现在正面对一个身处危机中的儿子或女儿,或孩子正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你恐怕仍需要考虑如何辅导和培养孩子已经脱轨的或需要额外帮助的核心天性。(摘自209-214)
就同一主题,参读两本或以上的书,真是乐趣无穷。
你会为相同(近)的观点而会心一笑,也会为相左(异)的观点而冥思再三。
读书一方面在于汲取新知,向未知领域开疆拓土;一方面在于印证与显豁,即是指书中所言与你的所思所想所持所守高度契合,但经由阅读,那些所思所想所持所守更明朗化、清晰化了。
前者,尤其需要付诸耐力,新领域疏离感肯定会强,阅读障碍会偏大,但耐心读下去,将那些最近发展区的信息占据下来,也是莫大的收获;然后,你读下一本更难的书时,就有了一定铺垫了。
今日所读本书的部分内容,多与我心吻合,甚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