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打卡 3
总想着坚持一个好习惯,日更。于是昨天快十二点了,连忙码了几个字应付过去。
今天翻看一下,真的觉得不是自己不会坚持日更的习惯,是不会动外界动心了。
昨天从早到晚,我都不知道自己该记下点什么?难道一天就这么没有记录下来的内容吗?我的每天如果都这样过,等到日更的时候才会发现,生活的好空白。
面前的十月份跟了两期培训,看到有些人进步的很快,更看到了人家的坚持。
我内心其实觉得写字其实很简单的事情,可是真的把自己了解的文章重新通过自己的手指编码出来,能有调理,有说服力,能吸引人,真的很难,有时候难的我自己找不到方向,又仿佛方向就在自己感觉的那里,但就是迟迟不迈步。
现在想想过年前后这两天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记录的,比如是否买房定居?是否还定居到一个地点让孩子进学校学习?这两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很大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放在前两年我应该和和很多人一样,特别注重买房安定下来,孩子择校。其实我现在也非常注重这个两个问题,只我现在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完全自己带小孩,从孩子出生就没有属于自己房子,幼儿园期间没有在校园内,都是一个地点住几个月的形式。最开始确实很不适应,比如租房内没有家具,如果自己买,用几个月还要搬,闲麻烦,家具就最简单,简单到只有厨具:一个炒锅,一个电饭煲,几个碗筷,和盘子,一张桌子。
原来我是很喜欢做饭,喜欢买厨具,和碗盘,但出于经济原因,和厨房太小,最初那个厨房大概三四平米的样子,因为买了一些适合有自己房子的家具,却没有空间,花钱的钱如同浪费,为此LG还与我吵架,于是慢慢地,现实中困窘感,使我们换地方,换工作。
最近两年处在变动居住地址的阶段,开始我和小朋友很不适应,LG经常出差,我和小朋友住在陌生的城市,那种对新环境的适应从开始的焦虑到慢慢适应这种形式。
以前没有变动居住地时,习惯了收集身外之物,不会断舍离,现在反而觉得只要配一个旅行箱,背个电脑包就可以了。这种轻松感是之前渴望而达不到的。
有些人觉得我们居无定所对小朋友学习有影响。我觉得走出去才是真的学习,这是几个字不能表达清楚的感悟。
只有身体行走起来,才能调动内心深处的自己。
这可能也是旅行的意义。
我的意思是不用学区房,学区房不单选的是老师,更是学生的父母。以及当地的人文。
我可能自己的想法太清高了吧,自己经济实力不够,还想要选好的条件。
我们都容易被外界的只言片语所左右,环境就是他人与自己交流的语言,眼神,动作。这种无形胜有形的环境就像海平面上的风,可能随时搅动我们内心的安宁。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个有自己想法的自己有点难。
内心有点矛盾,随着内心寻找能让内心安定的居住场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