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梵·莱茵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其中的,他创作的油画《夜巡》更是一幅大型的群体人物肖像画,这幅画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此画又叫《队长及其全体队员》,它是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
画面采取的是近舞台剧的形式,而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更有意思,它堪称17世纪的大型争番位现场。
因为这幅画并不是伦勃朗根据自己看到的情景描绘现实生活故事,也不是他自主创作的油画作品,而是有人预先付款而订制的,付款经费是如今时髦的众筹方式,每个人100荷兰盾,给伦勃朗,让伦勃朗给他们画肖像。
如果画单独肖像画,当然没有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展示他们的光彩神奇的一面,因为都是主角,没有配角。
可是,画群像,就像现在的合影,哪怕站成一排,都有人站C位,有的靠边站,成为陪衬。如果人多,站成几排,有的人只露出脑袋,有的被前边的人挡住一半。
伦勃朗不是当今专门为会议摄影的摄影师,无论人多人少,只要主要人物(领导和重要嘉宾,)被突出了,他们光彩照人了就咔嚓按快门,哪怕后面的人被挡住一点,或者表情不好看都没有问题。
而伦勃朗虽然收钱干活,但是,他却按照艺术创作来完成这幅油画,因此,他放弃一般群体肖像画常有的排排坐,吃果果的方式,让所有模特儿都以正面出现,只不过让重要人物居于C位而已。
他开始对这群人按照他的构思进行调度,大家也遵循艺术家的安排,听从他的指挥和调度,整个过程如同完成一台音乐剧,表现这些射手连队的巡视过程。
画面上,一只队伍涌上街头,正中,两位身着不同服装的男人走在队伍的前列,这两个站C位的男人构成了画面的中心。他们一个身穿黑军服,头戴黑礼帽,披着红披巾,一个穿着黄色军服戴着黄色的帽子。
二人正在沉着镇静地研究着,就像一场大战开始之前,对整个队伍进行部署。而其他队员紧紧地跟在他们身后,有的手持长枪,有的挥舞旗帜,有的在互相议论。
整个队伍呈现出大战一触即发之前的紧张状态。而人群中还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小女孩,小女孩夹杂在人群中,有些惊慌失措的样子,但又那么天真纯洁,有人认为她是光明和真理的化身,是唤起人们反抗异族统治的光荣记忆。
不过,我到认为,天真纯洁的小姑娘恰好是世俗世界的一抹亮色,是希望,是未来。
只是,没有想到,这幅在后来价值连城的杰作居然受到许多人诟病,对于上流社会来说,他们寻常看到的油画不是宗教题材的,比如耶稣、圣母之类,就是反映宫廷生活的,或者拿破仑等英雄的故事。
要不就是反应贵族生活的,尤其是肖像画,更是贵族们的专利。而且很多油画以表现贵族妇女儿童优雅浪漫的生活为主,比如林地里的野餐,花园中漫步,比如豪华的居室里,慵懒的贵妇们闲适的生活。
突然来一幅表现街头巷尾的作品,主角又是普通人,一群被我们现在称为城管的小人物,他们当然要抵制了。
上流社会抵制,普通百姓看不懂,而画中的主角呢?更不满意,因为他们出钱了,而且都出了同样多的钱,而且里边最大的官只是队长。
既然如此,凭什么你队长就得站C位,凭什么你就光彩照人,我们大家就得作为背景。有的只露脸,有的侧面,有的背影更是大为光火,我花了100荷兰盾,他就把我画成这样?连正面都没有?
什么艺术需要,我不懂,我只知道,我花钱了,可是你把我画成这样,我不爽。其他队员基本上被暗影所笼罩,从整体效果来讲,这些人成了这两个人的背景, 起了衬托的作用。
什么艺术需要,我不懂,我只知道,我花钱了,可是你把我画成这样,我不爽。尤其是那些基本上被暗影笼罩的,成为突出队长的背景,更是气得吐血。
当然,你突出队长,我们大家都认了,可是,那个小姑娘算怎么回事?她是哪个贵族家的闺女啊,凭什么她也是C位,她也处于重要地位?如果处在今天,恐怕大家都要扒出这个小姑娘的金主爸爸了,只是,那时候的人不懂,虽然心中不爽,但是还没有达到扒出小姑娘金主爸爸的地步。
而伦勃朗遭殃了,他们要求伦勃朗重新绘制一幅, 而且,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来画,也就是每个人都要露脸,而且都要正面形象出现。伦勃朗坚决不退让,就算让他画十幅画,他恐怕也要按照他的要求画,而非按照模特儿的要求来画。于是,两者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世人的眼里, 这只是一幅让人记住自己的群体式肖像画,如同拍一张集体相。他们自然有理由要求,人人露脸的机会均等。但在艺术家眼里,绘画不只具有留影像的功能,还具有更崇高的意义。据说争执最终演变成一起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经济纠纷,只好上法庭解决。裁决结果是:画作遭到退订,画家须退还订金。
当然,今天找不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曾经有这样一场官司。不知道是不是伦勃朗与委托人达成了某种私下协议,退款不可能,再说伦勃朗毕竟还是有名气的人,而画中的队员们都是普通人。
因此,尽管队员们不满意,总体上还是履行了协议,尤其是露脸的,据说,有部分委托人拒绝支付伦勃朗费用,比如那些融入暗影中的人,那些只有背影的人。
于是,这幅群像画归公众所有。由于画幅过于巨大,一开始没有办法安放到大厅里,后来新的市政厅建设完毕,才移进去挂好,但还是对画幅进行了切割,左右两边都裁去了一个长条(不知又裁掉多少人,对于伦勃朗来说,就是裁掉几百荷兰盾)。
而这件作品带来的纠纷极大地伤害了伦勃朗的声誉,渐渐地,他成了阿姆斯特丹最不受欢迎的画家,接不了单。
因为,当时有多少人懂得艺术呢?都是为了附弄风雅,而且当时没有照相技术,人们需要用油画留下自己的肖像。
一个名叫翁德尔的诗人,因为嫉妒伦勃朗的才能和富有,把伦勃朗的作品和他的学生、一个毫无才能的平庸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竟然声称伦勃朗的画是“矫揉造作的幽暗的画作”,称他为“黑暗的王子”。
这下,更让伦勃朗雪上加霜。
人们只是想留下自己美丽或者潇洒帅气的形象,而画家要按自己意志创作出艺术作品,因此,人们都不愿意与他签订合同,随着订单的日益减少,伦勃朗的生活也越来越拮据,最终宣布破产,不得不搬进贫民区居住,直至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人们只是想留下自己美丽或者潇洒帅气的形象,而画家要按自己意志创作出艺术作品,因此,人们都不愿意与他签订合同,随着订单的日益减少,伦勃朗的生活也越来越拮据,最终宣布破产,不得不搬进贫民区居住,直至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风水轮流转,伦勃朗去世后,这幅叫《队长和队员们》的油画作品突然火了,更有戏剧性的是,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时间久了,炭灰就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暗淡,以至于到了18世纪,人们把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误以为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这幅画取名为《夜巡》。
只是,别说伦勃朗了,就连画中的队长和队员们都作古了,到这幅画成为荷兰国宝后,恐怕小姑娘都作古了。
而今,这幅价值连城的油画在世界各地展出,它的影响延续三百年。而300年前的那场争番位,今天看来挺有意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