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我去年发表的一篇故事,阅读量竟达六位数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还想着是不是搞错了,就又翻到那篇文首看了看,还真是十二万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13404/5161babc657cb09c.jpg)
好几个月写不出像样儿的小说和故事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和我读了心理学书籍,不再想要利用挖坑或者玩套路去写作,而是更愿意挖掘人的心理,在行文中缓缓地流露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和现实生活中人心的矛盾纠结追求和向往。然而,这种写法似乎过于波澜不惊平淡无趣,并不被人认可和懂得。
有时候也会因此迷茫和产生受挫感。倒不是有什么企图心,只是自我怀疑,是不是视野不够开阔,接受的新事物太少,因而思维受到了局限。有时候又会告诉自己,别想那么多,只要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能找到内心的快乐就好。两种思想交替着到来,就像晴天和雨季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今天的发现,让我惊讶和好奇,就将那篇自我进入简书以来、获得最高阅读量的文章重新读了一遍。其实,文字风格和现在差不多,那好像就是我的水准和习惯了的节奏;故事的中心表达的观点,我原本以为会有争议,没想到却得到了许多文友的赞同和支持,这也算是一种共鸣吧!或许,正是这个话题能引起共鸣,才引来许多文友的围观。
与此相似的还有一篇《随感而行》,这篇的阅读量虽然还未过万,但这一篇也得到了许多文友有力的支持。这个从钻贝量上能体现出来的,记得当初四百多,现在已经达到六百多。从评论区可以看出,确实也是引起简友们共鸣的。
由此,我得出一点儿结论,越接近生活的文章越容易有生命力。当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思维的缜密性,必不可少,我这块儿还差得远。如果用生命体来形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为魂和魄,文章脉胳和表达为骨和血。
有骨有魂是一位老乡在《缘定三生》中给我的鼓励,我印象尤其深刻。虽然我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那种高度和深度。但是,后来再看小说,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几个字,并下意识去寻找发现它们的骨和魂,这让我在理解小说的脉络和主题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这句话的深意,在简书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家互相在精神上支持着鼓励着,确实会产生一股向前的动力,在相似的兴趣中寻找文字带来的快乐。只是近来我事儿太多,和文友们互动的渐渐少了,经常匆匆地点个赞,未来得及读,就到了监督孩子打卡或者睡觉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