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极简即是专注
最近看觉醒年代,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提出了六不政策,很值得考虑。六不,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看衣着,不谈恋爱,不作私交。
此外在了解毛教员的历史的时候,也发现,他与同学约定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只在一起谈论大事,即“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而我们现在更多的人,聚集讨论的话题更多是生活琐碎,娱乐明星,或者今日热点等。通勤路上一路看下来,很多都在刷视频。 之前看研究报道的时候就有提过,人长期刷视频,被动的接收信息,大脑很容易就退化。我也有此感觉。信息化碎片很多,大家专注不下来去吸收大段的文字,讲求速学,使用大脑的强度越来越低。
佩服他们,他们只专注于自己专注的思想,不为外物所动,同时不停在思考某个专点,不管是六不还是三不,把去繁留简做到极致。
2.专注即是闹中求静
毛教员为了锻炼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思考的本领,有时他只身到学校后面的妙峰山顶学习,为“静中求学”;有时则来到车水马龙的长沙城南门口读书,要在“闹中求静”,磨炼意志。
想想自己,很多时候,都必须得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才可以专下心来读书学习,如果有外界干扰,需要花费时间才可以重新专注。很多时候也把外界的闹当作是借口,来安慰自己。
不管是外界静也好,动也罢,始终可以心中有静,读书不止。这种态度也应该时时警示。
3.求学要求深
毛教员在组织国内学学生赴法勤工活动中,把大批学生送去了法国,而最终却没有去。这个也是我当时没有理解的地方。因为按理说,大家愿意到国外去,意味着国外更有东西学。 包括现在大批留学生留学一样。
后来在《毛泽东传》看到给周世钊的信中,他解释道:“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研究,有下列几种好处:1.看译本较原本快讯得多,可于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2.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3.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功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现在做了,一来无方才所说的困难;二来又可携带些经验到西洋去,考察时可以借资比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