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我的2019就从读书展开了序幕。
其实,作为一个理工科生一直也没有特别爱好读书,尤其不爱看政治,历史,经济、哲学类图书。但在2018年,偶然听到了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哲学课,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陈果哲学。课堂里的陈果老师讲到了,“一个人要活成一束光,那么接近的人就会感到温暖而明亮。” 而这一年里,我不仅有幸认识了陈果老师,还通过大v店看到了另一束光,就是尹丽芳老师。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明明已经百里挑一,还是觉得基数太小;明明已经出类拔萃,还觉得‘炮灰’太少。每天像缺钱一样勤奋,像欠债一样努力,每每遇上这样的人,我都会忍不住问一句,为什么?于是,带着好奇的心见到了丽芳老师。

丽芳老师的背景栏里有很多的头衔,每一种头衔都代表一个经历。从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到青少年规规划发展师,还有东尼.博赞先生认证的系列讲师。而丽芳老师给自己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思维教育的使用者和分享者。我开始接触思维教育理念,是从线上思维导图课开始的。课堂中,我经历了从小白临摹到自我创造;从铅笔修图到油笔绘图;从搜肠刮肚到思维发散,每次的飞跃都伴随着丽芳老师的鼓励,“相信自己!” 正是基于这种信任,我又果断报了丽芳老师的快速阅读线下课程,于是就有了这两天的魔鬼训练营般的经历。




第一天,老师的开场方式轻松又活跃。首先介绍自己,认识了许多不远万里而来的各地小伙伴们,暗自钦佩他们的求知欲,回想自己前一天还为琐事而摇摆不定。接下来是认识自我,寻找个人的舒适圈、学习圈和恐慌圈。经过测试,我目前阅读文章的速度是1180字每分钟,也就是我目前的舒适圈。如何突破舒适圈进入学习圈,力求打破恐慌圈,拭目以待。老师说“怀以空杯心态,学习快速阅读;放下心中执念,只管加速阅读。”

课程讲解的开始,像极了缓缓启动的车轮。眼睛、耳朵、大脑就如看到车窗外一幕幕的风景,进入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从学习快速阅读目的开始,然后是了解普通阅读和快速阅读的区别,接着学到了重要的快速阅读技巧。每一章的学习都伴随着一次小测试,发现自己这个小轮子已经在老师车头的带领下,伴随着所有的同学轮子一直不停的向前滚动、滚动,提速、提速!结束了一整天的课程,乘地铁回家的路上,我的眼睛还不自觉的放大、放大,到处搜索信息。唉,真是着魔了……
第二天的知识点不像第一天紧凑。早上的测试是选择重读昨日的文章,所以小伙伴们的阅读速度都如坐上火箭一样,提到了原速度的三倍、五倍,甚至十倍。其实里面蕴含的道理,正是接下的课程讲解的内容。我们对熟悉的信息会出现跳读、略读,或者选择性读取,所以速度自然成倍增长,可最终每位同学的速度仍旧有天壤之别。丽芳老师曾反复强调,在学习中要和曾经的自己作比较,对比自己的之前又进步了多少。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中有大学老师、讲师、工程师,有管理者和自由职业者。每个人不同的经历都会在学习中呈现不同的状态。总能听到优秀小伙伴的总结和发言,赞叹之余是热烈的掌声。
两天的培训快结束时,最后一次测试也来临,规定在60分钟内阅读完一本书(都20万字以上),画出一张思维导图。你可别不相信,所有的小伙伴都完成了,简直是不可思议!
这就是我的神奇快速阅读开启之路,而快速阅读的万里长征刚开始第一步。俗话说:一个人跑的快,而一群人则跑的远。抱团我的小伙伴们,还一起继续打卡,迈向我们的365日快速阅读的新征程!

附图奉上,美美的小伙伴们!






爱你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