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央视道德公益广告解读

央视道德公益广告解读

作者: 灯火阑珊处echo | 来源:发表于2016-10-22 19:26 被阅读0次

    话说央视真是有良心的媒体,拍摄了一系列制作精良的宣扬孝道的公益广告,而且放在一秒千金的时段播出,真是不惜成本科普中华传统变态人格,弘扬社会主义精神病文明建设成果。

    所以我们就跟着央视,用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广告中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变态人格。

    央视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央视孝道广告之《别让等待成为遗憾》,妈妈对儿子从小讲到大:“等你考上大学我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我就享福了。。。等你结婚生子我就享福了”。

    这画风作为中国人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翻译一下:儿子,妈为你操劳一生不能享福,知道为啥吗?因为你还没考上大学。。。哦,你考上了啊,可是你考上大学了妈妈还是不能享福,因为你还没工作。。。哦,你找到好工作了啊,那妈妈也不能享福啊,因为你还没结婚生子呢。。。总之,妈妈一生的不幸,就是因为你!

    赤裸裸的道德绑架---CCTV唯一指定价值观。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施受虐的变态关系。妈妈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自我虐待,来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因为孩子都有天然的同理心,天然的爱着妈妈,妈妈一生都不幸福,自己怎能独自幸福?可以想象这样的儿子结婚之后,很难跟爱人创造卿卿我我的甜蜜日子,因为真实的幸福,会唤起儿子潜意识中对妈妈巨大的愧疚感,所以儿子情感上必须比较隔离,小家庭日子不能过得太舒服,和老婆感情自然不能很亲密。这说得还是比较好的情况,如果妈妈跟儿子彼此捆绑得严重,还可能产生更纠结更无解的恶果。

    永远不能享福的妈妈,会给儿子带来非常矛盾的情感。儿子天然的希望妈妈幸福,愿意满足妈妈。当妈妈遇到挫折,儿子试图像大人一样替妈妈解决问题时,精神上能够自我负责的妈妈会主动尊重界限:“妈妈是否幸福取决妈妈自己,跟爸爸感情好不好也是我们大人之间的事情,跟孩子你没关系,你只是个孩子,安心做个孩子就好了。”这样把自己夸大到成人位置的孩子,可以回到孩子的序位,能量用来发展自己的精神内核。

    举个我家的例子,我和男友发生矛盾,一直独立特行高冷范儿的加菲猫蓝蓝,突然跑到我俩中间,开始打滚、表演叼东西,行为一反常态,于是我对蓝蓝说:“蓝蓝,你是不是担心我俩的关系?我俩确实有矛盾,但这是我们大人之间的事情,我们会自己处理,谢谢你的爱,你只做你自己就好了。”话音刚落,蓝蓝随即跑开,自己玩去了。(现在蓝蓝已经去世了,宠物和小孩,都无条件爱着我们,想到这里忍不住淌泪。)

    而跟儿子道德绑架捆绑共生的妈妈,会倒吸儿子的能量,要求儿子替代老公的角色来满足自己,而且更糟糕的是,妈妈永远无法被满足,妈妈总是不幸福。所以儿子会对女性产生很深的偏见和厌恶:女人是无法精神独立、不愿自我负责的二等性别,她们要依靠我吞噬我,而且最可恶的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她都无法被满足!

    可想而知,这样的男人是骨子里的厌女症。这类厌女症隐藏得很深。他们语言上可能时常表达对女性的同情理解甚至歌颂,对妈妈各种孝顺,把潜意识中对妈妈的恨,都投射到老婆身上。亲密关系中,有情绪实在正常,彼此倾听与沟通情绪感受,可以增进了解,加强情感链接。然而他们厌恶女人的情绪,觉得女人的情绪是对自己的吞噬,是无法被化解的恶疾!所以离远点,情感上冷漠隔离,是对付女人最好的办法,冷漠久了,女人就会学乖,把心关上不再索求爱,同处一室孤独终老。。。。这类男人通常被中国社会所认可,是老实可靠,不油嘴滑舌,富有责任心的好男人。

    女人们,面对中国传统好男人,可得长点心呐。了解下男人的原生家庭,那是相当必要滴。当然,万法归宗,认识自己是关键,自己心理成长好了,自然不会吸引厌女症。

    央视公益广告《笑顺父母》

    央视公益广告《笑顺父母》

    再看一则央视公益广告,邢佳栋主演的《笑顺父母》。据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话说一个满脸写着“我叫不高兴”的中年男人,上班时对下属苛刻严厉,下班后面对孩子也是一张死鱼脸,孩子低着头跟犯了罪一样小心翼翼的跟在老爸后面,老爸头也不回的走在前面,画面渗透着万一孩子跟丢了估计老爸都得回到家才会发现的那种凄冷。画外音:“我平时对儿子都没什么好脸色,但在父母面前,我是这样的儿子”。接着画风大转,回到家的男人满脸堆笑演猴戏,只为博母亲大人一笑,出字幕: 孝顺父母,笑顺父母。

    看到这个广告,我内心激动得不要不要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肛欲自淫”变态人格,一般人难以理解,就这么被央视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了!就是一变态心理学教学片嘛。

    到底啥是“肛欲自淫”人格,这个词听上去也太重口了吧。是的,佛洛伊德爷爷开的先例,让精神分析术语沿着重口的邪路一去不复返,不过虽然用词重口,但说的都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婴儿出生时,全然依赖妈妈,它的各种需求都无法自己搞定,全部仰赖养育者。看,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回应婴儿,读不懂婴儿的玻璃心,那可咋办?婴儿必须通过妈妈及时的回应,透过妈妈充满爱意的注视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妈妈生动的脸,就像一面美好的镜子,婴儿从中照见了自己。如果妈妈心不在焉,麻木机械,面无表情,一次又一次错过婴儿想要跟妈妈肢体眼神交流互动的渴望,甚至期望婴儿早日独立,不顾它撕心裂肺的哀嚎,刻意训练婴儿独立自主入睡,那么婴儿的玻璃心就会碎得满地都是。

    满地的碎片如何拾起?婴儿的有力武器是:偏执分裂的防御机制。它会把及时回应,好好喂奶的体验,当作是好的,没有瑕疵的完美乳房,剩下的当作绝对恶的恶魔,一分为二,一别两宽。通过这样的分裂,婴儿把好的体验、生的希望得以保存。如果好的体验相对比较多,婴儿后面会发展出整合好与坏的能力,这样的人长大后不会非黑即白,具有基本的理性逻辑能力,能够较为全面的看待事情。可是如果好的体验实在太少,坏的体验实在太多,那可咋办?不断的切割,不断的分裂,也分不出生的希望,结果就真成为一堆无法粘合的碎片。精神分裂症等重度精神疾患、经常制造恶性犯罪的反社会人格,就是这个时期存在感碎成一地的可怜娃。

    李雪,心理学专家,著有畅销书《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详解童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央视道德公益广告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eh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