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世界很小,有什么事情都在村里解决。当下困境,身体的、心里的都有一个诉说地,经常看见很多村里女性去庙里,初一十五更甚,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问问神明;有什么期盼的事,求求神明。
什么神灵管什么的?各自分工不一,床有床神,灶有灶神,地里有土地公,每个区有一个地方的父母神,每一种困难都有神灵可以和你分担、商量。
问神明的话是有技巧的,不会问的人半天都得不到答案,庙小有时候会人挤人。问话的工具是“圣杯”,它由两块木片削成,一面削成椭圆形,一面削平,把两块木板掷在地上,反弹出的不同的组合,表示神明的赞同否定与不置可否。也称“掷珓”。
掷珓的几种结果各表达不一样,木片两面阴,代表神明否定;木片两面阳,代表神明不置可否,木片一阴一阳表达肯定。
一般的事情这样做就好了,实在碰到更棘手的事,就需要需求通晓鬼神的人啦,比如要问“下面”的事,就得去找这样的人,也叫“巫”,找巫人,让他借身体给过往的灵魂,和阳间人通话,也叫“找灵”。我小时候在农村经常经历,那时候只管在大人后面观摩。
比如早年我有一个小外公,在路上失踪了,杳无音信。那时候信息交通都不发达,家里人组织找了好久都没找到,于是没有办法,找巫人问问,是不是已经不在啦,他说可以带一个青壮年一起去“下面”看看。
于是组织了一次找鬼魂之旅,有几个人配合,点蜡烛烧香,要保持不灭。最后一个年轻人没坚持住,反正是找了一段时间后未见就返回啦。那个青壮年回忆是跟着巫人一路寻找,自己很清楚过程,和做了一场梦一样。
我只是在描述一种生活,信不信神鬼并不重要。
前段时候去舟山,听导游说村里人会出去讨小海、讨大海。也就是讨生活,有时候遇到大风浪,一家或者家族里很多男性就回不来啦,所以女性在家带孩子经常向神明求平安,时间长了就会去问生死。
看了蔡崇达的《命运》后,闽南沿海小镇也是一样,男性讨小海赚的少,但安全性高一点;讨大海赚的多,时间长,一去一回2、3年,风险高,一般没生小孩,女人是不让自己丈夫去的,担心一去就回不来啦。
很多女性在漫长的等待中,活不下去,尤其没有小孩的女人,会觉得这生活无边无际的,像海,一个接一个的风浪打来,想死。
据当地巫人也是神婆(通鬼神语言的人)说:人就分两种死,死的好和死的坏,他说好的死必须是果子熟了自己掉落地那种死,其他死都是不对的死。
上好的死就像熟透了自然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子,都不用去掰,死的时候,世间和自己都没有伤口。
其实只要我们还活着,命运就得继续,命运最终是赢不了我们的,他会让你难受,让你绝望,他会调皮捣蛋,甚至冷酷无情,但你要知道,只要你不停,他就得继续,他就奈何不了你。
神婆说她喜欢去参加别人葬礼,听一个人一辈子的故事;在庙宇里,听每个人活着的故事,有很多人先问她,她解决不了再问神明。愿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认真讲自己的故事,不管讲给神明听,还是未来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