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3年第26次周复盘。本周的关键词:陪伴。
孩子放暑假了,周末带他们去海边待了两天。虽然特别累,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沙滩快乐地嬉戏玩耍,其实觉得还挺值得。
深度陪伴孩子两天,越来越感受到了陪伴的重要性。
有时候,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不能跟孩子进行有效交流,不能走进他们心里,蹲下身子跟他们对话,我们看到的也仅仅是与自己的想法不相符的违和感。
这种违和感真的是孩子造成的吗?其实未必。
有时候我们不能把作为父母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他们毕竟是独特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与其强加,不如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或许可以更好帮助家长自己和孩子们成长。
一、回顾
这周做了什么?
01 写了7篇反思日记,周末两天的内容,因为一直在路上,手机打字慢且不方便,只写了几百字。
02 读了一本书《终身成长》,N篇优质文章和精华帖。
03 有氧运动5天,力量训练5天。
04 带孩子去威海旅游,惊喜劳累兼具的周末。
05 完成了工作上的一些内容,解决了一些问题。
06 社群整理尚未完成,本周加油。
二、收获
本周三大收获:
1、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周四早上起床后,状态有点不好,每天必做的50个俯卧撑,实在不想做了。
这件事已经坚持了很久,而且每天都做记录,如果这次中断了总感觉不完美了,哪怕做一两个也行。
于是在心理上降低要求,就只需要做1个就行,只要保证不中断即可。
当真正开始做完第一个时,状态一下子就来了,再一次完成了50个俯卧撑,让我又惊又喜。
原来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啊。
坚持了很久的一件事,一旦成为了习惯,哪怕心里不情愿,行动上也会推着你走。
就像我现在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一样,变成了习惯,每天根本没有任何情绪和心理的消耗,非常自然的去做这件事。
同样,每天读书写作亦如此。一件事变成了习惯,也就不再消耗意志力了。
看来,只有努力克服眼下的一些困难,把需要培养的行为慢慢变成习惯,好习惯会逐渐变成改变自己的一个催化剂,最终感受到复利效应的威力。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习惯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微习惯法。
首先,设定一个目标,降低难度启动。
比如我的目标是培养每天写作的习惯,如果一上来每天写三五千字,必定不可持续,尤其是在没有反馈的前提下,更是难以坚持。
如果把这个目标改为每天发一两百字的朋友圈或者微博,每天记录自己的小确幸或者碎碎念,那么就容易得多,也轻松的多。
刚开始培养习惯,一定不要高难度启动,把目标进行拆解,低难度启动,让每天的行动小到几乎不额外占用太多时间,那么就会绕过大脑的节能模式,最终坚持下来。
第二,充分利用反馈机制,寻找自己的动力源。
我们的大脑虽然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但是依然保存着一些原始的机制,即不会过于消耗能量。
一件事一旦开始消耗自己的心智能量,势必会激活大脑的节能模式,会产生各种抗拒心理和情绪。如果这时一味地自律,只会让这件事感到越来越痛苦。
越是痛苦的事,就越不可持续,也就不可能长久坚持。
如果你能在培养习惯的路上,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奖励自己,让自己看到这件事的好处,那么大脑就不会抗拒,自然就容易坚持了。
记得我刚开始写作时,每天写几百字很难,总想着放弃。后来,每次写完后都奖励自己看一会短视频,否则绝对不看,慢慢地也就开始接受了这件事。
2、《终身成长》带给我的思考
《终身成长》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和持续学习的书籍,由卡罗尔·S·德韦克所著。
这本书以心理学为基础,探讨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于成长和成功的影响。
德韦克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认为我们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则相信我们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提升。
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成长型思维是如何促进个人发展和取得成功的。
成功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天赋和先天条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如果我们拥有成长型思维,我们会更加乐于接受挑战,努力克服困难,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反,固定型思维可能导致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尝试新的事物,从而限制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人高学历的人攻击低学历的人,觉得自己很厉害,各种瞧不上低学历云云。
实际上,如果一直躺在自己曾经的辉煌上睡大觉,可能真的陷入了固定型思维的泥潭,甚至还不知。
很多人会说:
我当年考了多少多少分
我当年班里第几名
我上了什么样的学校
我以前如何牛x
等等。
以前厉害不代表以后也厉害,现在拉垮也不意味着未来就不行,完全取悦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越是读书多、学历高的人,越应该看到一个人成长改变的可能性,虽然外部环境可能无法左右,至少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一些所谓”大事“上。
一个人的思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经历的丰富、读书的增加、实践的增多而逐步改变,而不是总是觉得自己很牛或者很low。
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三年前就答应孩子去海边,因为口罩等原因,一直拖到现在,不过晚到总比不到的好,周末两天终于带孩子去了海边,累并快乐着。
通过两天跟孩子的朝夕相处,感慨良多,也越来越觉得陪伴对于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有时候你只有蹲下来跟他们平等对话,才能明白他们的需求和想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陪伴是最好的礼物,孩子们更需要的是你的时间。“
的确如此,我们通常认为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买一个好的学区房、送一个昂贵的补习班,剩下的就不管了。
这样真的好的?并非如此。
有时候我们根本不能理解孩子们的心里想法,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并不会考虑到底合不合适,应不应该,准不准确。
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呢?首先,我们要明确陪伴并不是简单地在一起,而是与孩子建立有意义的互动。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首先,与孩子分享兴趣爱好。了解孩子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同时也加深了与孩子之间的连接。
我女儿经常跟我聊她们学校的事情,我也会把工作中发生的一些好玩的事情跟她们分享,我觉得这些都非常有意义,可以更好了解性格和想法。
另外,多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感受和困惑,并给予适当的建议或鼓励。通过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内心世界。
同时,陪伴孩子探索世界。带他们去各种有趣的地方,如公园、博物馆、动物园等,让他们开阔视野,培养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在旅行中,我们可以与孩子们共同欣赏美景,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这将为他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和积极的成长体验。
通过威海旅游的这两天,我深深地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
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昂贵的礼物和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父母时间与关心。
在与孩子们共度宝贵时光,我们能够观察到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
在陪伴中,我们也能够学习到耐心、理解和关爱,并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与快乐。
三、不足
感觉最近焦虑、懈怠和烦躁情绪越来越占据心头。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写作,更多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写一点写一点的,最终写出来的东西,跟自己刚开始思考的内容,大相径庭。
这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自己曾经分析过,主要原因是没有反馈激励,没有一个持续可以让自己受到奖赏的机制。
就像运动一样,如果没有效果,没有收获,那就真的很难坚持的下去。
这才是根源。
对待写作和自媒体,虽然每天看着都在努力,每天都写,因为收获的太少,导致有些扛不动了,动力没有了。
但是自己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
自己真的付出很大努力了吗?
其实并没有。
就从自己提到过和计划过的各种写作训练方法说起,至今没有认真完成一项。
比如写作疗愈的100个题目,还没写呢就开始打退堂鼓,开始怀疑这样写到底能不能有收获。
这种思想非常害人。
还没做呢,就想着要成绩,怎么可能有收获?
到底行不行,先去试一试才知道。
不要总是盯着结果,要多关注这件事本身到底有没有什么价值。
写作疗愈尽管写的内容可能不能给自己积累个人价值,但是对于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升自己综合运用文字的能力,都至关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件事就会变得非常有意义。
那你能说没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吗?
何为效果?
并不是一定要获得实际收益如何如何,而是能否真正改变自己的浮躁焦虑心态,让自己能充满动力去做事情,不再患得患失。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做事情追求结果没错,但是不要本末倒置,持续陷入结果论的泥淖。
自己越来越拉胯,并非是做的事情的结果,而是自己有没有努力的原因和结果。
稻盛和夫说过,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是他的六项精进的第一条。
为什么会排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如果连努力都不付出,那就只会空谈,永远没有实际的意义。
拉胯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沉沦,认为自己就应该这样了,这才是禁锢思维最大的根源。
行动,一定是根治拉胯的不二法门。
四、计划
下周需要做的内容:
01 完成6月份复盘总结;
02 每天日课坚持写;
03 利用语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打造一个个人图书馆,这件事不紧急,但是特别重要;
04 充分利用AI建立自己的第一版逻辑体系;
05 积极链接高人,学习他们的运营方法和写课方法论;
06 读书不少于2本,多篇优质文章,生财玩赚精华帖;
07 有氧运动不少于5天,力量训练不少于5天;
08 工作完成出版图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