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2003年开始,西部计划出炉,2005年,大学生村官进入大范围实验阶段,2006年以后,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工作开始实施,这些项目都是招募大学生或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去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如今过去了十多年,其他岗位人才基本饱和,唯独乡村教师这块依然吃紧,年年招,年年缺。因为上岗两三年之后,那些到农村支教的年轻教师有的调离了当地,有的直接辞职走人,只有少部分留在了原来的学校。
以我们县东乡为例,离县城有一百里山路,每年分配到那里的中小学教师最多,每年调离那里的人数也最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年轻的普通教师。说工资低,习上台之后乡村老师待遇提高了很多,尤其是特岗教师,已经超过了当地公务员基本工资;说年轻人浮躁,刚上岗的大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孩子们都很喜欢。
其实,离职最重要的原因是:环境。
也许有那种一心扑在教育上的乡村学校领导,但不多。大多数校领导不是靠教学能力上位,而是运用关系和金钱买到了职位,然后努力在任上敛钱。教育局拨给学校的款子,他们尽可能的中饱私囊,而不是用在提高教育质量上。
穷乡僻壤里,娱乐活动少,所以领导要么自己玩,要么拉着老师们一起玩,一大群人开车到镇上的KTV唱歌,到酒店吃饭,以前公款消费,查严了之后便开始AA制,教师不想去就会得罪领导:咋这么扫兴呢?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饭桌上流行劝酒,刚上岗的教师必须得喝酒,不能喝水喝饮料,不喝酒不给面子。有时候男同事和领导们互相喝高兴了,不管女同事的感受和安危,男权中心下的乡村教育体制,是完全忽略女性意志的。
刚踏上教育岗位的年轻人总有点改造现状的决心,认真备课,按时上课,密切关注着孩子的变化。他们往往带最多的课,身兼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多职,而派课的领导给自己排最少的课,每天悠哉游哉地搞副业。这样倒罢了,教师们觉得自己做好分内事就好,结果一到大考,有门路的教师只需要给阅卷负责人打个招呼,便能让班级成绩从最后一名上升到前几名。
在这样不公平的环境下,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在这样堕落的氛围里,一个人越是努力,越是想独善其身,就越被孤立。
工资提高了远远不够,各方面的教育配备应该跟进,让教师生活得有尊严。大多数支教老师都不是本地人,他们周内必须住在学校,有些学校房屋老旧,围墙坍塌,教师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有些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有些学校伙食供应差劲,教师吃得连村民都不如。
另外,年轻教师的婚恋问题决定着他们的选择,如果在本地结婚,那么极有可能会长期任教下去,如果没有,且不甘于困在此地,那必定在本地学校呆不长,要到别处去寻找其他可能性。
乡村教师的未来是一眼能望到尽头的,那些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值得尊重,那些两三年后消失不见的年轻人们也不用谴责,这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
城市中小学教师要面对求政绩的校领导,要面对权利意识过剩的学生家长,要面对淘气脆弱的学生,压力巨大。相比之下,乡村教师要面对贫瘠无奈的环境,要面对自身的孤独寂寞,要面对一双双渴望真善美的眼睛,任重道远。
他们都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徘徊,在庸俗和理想之间抉择。然而,真正好的教育,不用背负那么多的道德包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