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心理学晨读第26天作业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8日 页码:212-242 第7-8章 持续行动第26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35 P220 关于记忆重构时的三种过程,你在复习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行为经历?
A35 :巴特利特发现记忆重构的三种过程:
趋平——简化故事;
精锐化——突出和过分强调某些细节;
同化——将细节变得更符合参与者自己的背景或知识;
复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回顾与回忆的过程,比如心理学读完20-30页书,最后回想起来,可能只有一两个观点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其它的知识都被弱化了,这一两个观点之所以印象深刻,往往是和我们过往的某些经历或知识产生了关联,有一两个细节给我们以强烈的刺激,给我们以启发或者引发共鸣。
Q36 人们对于自己记忆的过度自信很容易给现实世界带来不利的后果。你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么?
印象最深刻的检测方式应该是考试。本以为老师讲的内容,自己背过的知识,自己搞懂了的内容,到了考试才知道,统统都不作数,真正能回忆起来的就只有曾经深入研究过的那一部分,只是浮光掠影地学了的内容根本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一到考试就露馅。
我以为所有的输出方式都具有这种共性。比如演讲,比如写作,比如开口说英语,比如复述一本书的内容,转述一个人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明明觉得自己都懂,为什么就是无法传递呢?所以记忆有时候是具有欺骗性的,行动的意义就在于此,用以检测记忆的准确性。
Q37 表8.3的语言生成格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1)量:提供刚刚好的信息,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
(2)质:不要说错误的或缺乏证据的话;
(3)关系:有清晰的逻辑,不要引起歧义;
(4)方式:简洁有序,便于听众理解。
这是任何一场成功的演讲or公开表达都需要遵循的规律。特别是前期说话的内容和基调,一定是基于对听众的了解。给大学生演讲跟给职场人士演讲,在公司内部演讲跟在社会舞台上演讲,针对的群体不一样,群体的文化水平,男女比例,群体关注的问题,群体对演讲者的了解程度都会有所区别,那么演讲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更好地传递思想。
每日问题链接:https://shimo.im/docs/hGkSHd79quErcog5/
《ScalersTalk心理学读书晨读讲解》https://shimo.im/docs/87M46JZYRXUM1ScT/
明天(2月9日)不讲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