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一个朋友直到正月初六才回。年前他给家里打电话,说是没买到票,只好晚点回来。爸妈很体谅,觉得火车票这么难买,春运又挤,不安全,晚点回来也没关系。
但其实他并不是买不到票,只是想加班多挣点钱。初五晚上九点朋友下班,几乎一夜未眠,收拾了一箱子东西,有给侄儿侄女准备的特产的零食,有给爸妈买的新衣服新手机。朋友把自己拾掇干净,看起来春风得意的样子,怀着一肚子心事,高高兴兴回家过年。
直到他到家,一双父母的脸上才挂起了自豪的笑容,给人打招呼的声音也大了些许。
朋友说给他老爸把手机卡换上,他爸一会儿就把新手机拿出来,仿佛是为了享受手机拟水的音效一般,用手指点几下,然后塞进裤兜,还要用巴掌轻轻拍两下。过了一会儿又拿出来,又放进去。一天到晚乐此不疲。
朋友看着双亲这样开心,一年的委屈郁闷都消失无形。他说明年要挣更多钱,更努力,让他们更开心。
他比我小两岁,跟我同年毕业,现在杭州上班,工资一个月八千块,单位包住。依照他的原话,生活马马虎虎,一辈子也别想大富大贵。他爸妈有着父母该有的虚荣心,逢人问起会说“啊,我儿子啊,在杭州工作,收入?一个月一万多吧”。
同乡竖起大拇指,你儿子真棒!
我的朋友大都有点书卷气,这位也不例外。自己在外过得很清苦,但回家一定努力照顾爸妈的这点虚荣心。不过他有自知之明,只让父母高兴,从不自以为是。一个月八千块说多也不很多,在他们村里,已经是很高了。况且父母在外说的是一万多,再加上朋友人长得帅气,那些老乡们看都是种后生可畏,肃然起敬的样子。可朋友对他们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和礼貌。
我有一个习惯是跟他学的。有一次我去他家玩,坐着聊了一会儿天,他说我给你倒杯茶吧?我没犹豫,说好哇。他起身捻一撮茶叶,拿开水一冲,说着话在厨房走了一趟,回来时杯子里的水去了一多半,他再添了一注开水,不多不少半杯热茶端到我面前。
入职差不多一年多了,接过过不少礼貌的主人茶叶一洒开水一冲端过来的茶水,也见过不少“风雅”人侍弄着一套茶具用小镊子优雅的递过来一杯茶的事。前者往往附带问一句“喝不喝茶?”,后者曰“要(喝)茶不?”但很少如他那般,及其随意而平和说,“我给你倒杯茶吧”。
相信有过经历的人应该能体会这三句话不同的意义,以及想象或者想起自己在面对这三句话时不同的反应。一般而言,遇到前两种,我们大多会比较生硬尴尬的说“不喝,谢谢”。然后主人要么不倒茶,要么无声的把茶放在边上,等你不知不觉渴了,饮了茶,下次添茶的时候又隐约多了一丝尴尬。
“我给你倒杯茶吧”,远远要比“喝不喝茶,要不要茶”让人舒服得多,因为你在回答这句疑问时,只会是“好”,或者“我喝白开水”,而对于后者,你怎么回答,怎样反应都多少有些不适。我相信做客的人对这种可有可无的尴尬都曾深有体会。
当时我很震惊于朋友的措辞,我说茶很好喝,但你今天要是问我“喝不喝茶”,我肯定会说不了。你这句“我给你倒杯茶吧”让人很舒服,好高妙的文字。朋友只嘿嘿笑。
后来我做事,遇到同样的事,我从来不问“要不要?”这样的话。来客了说“我给您洗个苹果吧,给您剥个橙子吧”,”饭桌上说“我给您夹块肉吧”,甚至串亲戚时说“我给TA准备了个红包,祝新年快乐”。往往宾客两欢,少了许多推辞,很自然,也很快乐。这让我受用无穷。
事实上在我成长的环境里,基本上都是“要不要”居多,过年时在我叔叔家玩,问我“要不要甘蔗,要不要板栗,要不要柚子,要不要核桃,要不要饮料”。我叔叔对我当然是非常好而且真诚的,但他却不会意识到,这句话说出来,我就要说不要。而后我们将开始漫长的推辞,虚礼。
我给我叔叔开玩笑,给东西时千万不要再说要不要,拿出来先。玩笑归玩笑,最后终于在调侃中纠正了这样一个“陋习”。初四到他家吃饭,他说“诶,那要给他把柚子搞起来”,叔叔嗓门大,笑嘻嘻说这个,莫名多了一种喜感。
朋友还有一件事也让我感慨,他回家叔叔婶婶都备了小礼物,侄儿侄女包了大红包。拜年时却只给他们放个鞭炮,吃完饭笑哈哈玩一玩就走了。不支钱也不带钱包,打牌时钱从衣带里摸,整钱零钱也不过千把块。随随便便穿一身干净衣服,他还把随身佩戴的玉坠收了起来。
这样一来,他在乡里也就完完全全泯然众人,说一口地道方言,非正经场合也讲两句带荤带黄的段子。还是个老农民的儿子。
“太寒酸会被瞧不起,父母要被冷嘲热讽,太故作阔绰别人还以为你有大能耐处处显摆,父母还是要被冷嘲热讽。在亲戚朋友面前只有表现得和他们差不多,只约摸强了一点点,在某些地方能让他们觉得竖了点榜样,而又在某些方面让他们觉得他们有些优越感。那就真正相安无事,相处愉快,父母也有好口碑。”
惊叹于朋友的这种认知和温和品行。
刚好前两天我在微博看到一句话,说真正的修养是让人舒服,这话有点武断,不过我看到这句话时想起了朋友。他是一个真正有修养让人觉得舒服的人。
朋友温润如玉,但很难让人相信,过去的两年他曾经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女朋友跟人跑了,第一份工作被欠了两万多工资,老板人间蒸发。初去杭州人生地不熟饮食不习惯,没钱也没朋友,他感到生活压抑,很没有希望。
他做漫画,底薪也不高,要拼命赶稿子,稿费凑起来才好不容易过八千。别人在朋友圈发状态失眠了的时候,他还在千辛万苦的画线稿。有段时间他给我发微信,说自己大半夜回宿舍,路上黑灯瞎火阴森森,虽然自己不相信鬼怪,但有时候受到惊吓或者突然间感到凄凉,身边别无一物,真让自己觉得活着的迷茫。
年前他前女友结婚了,对象好像是个军人,家境条件优越,他不知从哪里看到了她美轮美奂的结婚照。发我微信,配了一句诗“多情唯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我不晓得如何相劝,也来不及相劝。回了一串点点点,他也没说,销声匿迹了好久。元旦时他给我说,他去了一趟长沙寻死觅活。并打了四个呲牙的表情道,其实也不是寻死觅活,去她的家乡悄悄走了一趟,吃了很多臭豆腐,突然发现该回来吃西湖醋鱼好好挣钱。当时笑言“我靠你比我还矫情”,然而内心真的很复杂,同情于他的变化,亦佩服他的豁达,虽然这种豁达很不得已。
曾经对“真正的勇者是看透了生活还努力向前”的话不以为然,年少时也很喜欢轻狂,棱角分明的性格,中间也一度消沉,在单调的生活里自怨自艾。但有时候一想起他,满满的都是希望和感动。人也就变得更温和,更平静。
本来这篇文章我想写“所见即所知,所为即所藏”的。想了想,要读懂这十个字似乎颇费些功夫,所以最后我干脆写得直白点了。12年的时候,我读过一本经济观察报的集文,文章选得好,书很棒,薄薄的一本精装的封面快被翻烂了。编辑姓许,为书写了四五页的自序。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一种极端痛苦,自我否定的抑郁心境中走出来,变得阳光,温和,充满希望。觉得和这位朋友很像。
不同的是,许姓编辑是一位写书人,朋友只是个生活者。
君子如一本好书,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背后,却是无数本书休伤生杜景死惊开的故事,险象环生。这篇文章送给所有孤独在外的朋友,愿你们如我这位朋友一样,历经世事,尤为可亲,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