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江南有两个解释:一指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地区,以及浙江北部和上海.二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词语,它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长江为词根,像长江一样绵长而经久不息,像长江一样使人自豪,令人神往。
从历史演变角度看,江南的地域是一个先扩后缩的过程.在秦汉之际指长江中游的南部,主要是湖南和湖北。从魏晋开始,江南开始东扩,直到江浙一带。到了唐代,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从湖南西部直到海边,这是第一次用行政的力量划出了江南的范围(但是此举并没有结束长江以北的荆州,襄樊,江陵等古楚国的旧地仍称江南)。到唐玄宗时期又把它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唐后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置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这就是今天湖南江西两省名称的来历.到了清初,有南直隶改设的江南省仍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到康熙年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此后,"江南"特指江浙皖沪才最后定型,而这也是近世以来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苏湖熟,天下足"名不虚传。
现在的皖南,苏南一带在秦汉时期被称作江东,是因为长江在今芜湖至南京间为西南—东北走向.同时由于孙权割据江东建立吴国,所以又常说江东为吴国,另外,按照古来的习惯,面对江源,又可以称江两岸为左右岸,因此江东在魏晋以后又习惯称江左。从前面描述可知,它们其实也是某一时期江南的代名词。
不过位于江北的扬州从唐代以来始终被当成江南看待。汉代以后采用扬州作为监察区和行政区的名称,所指则是长江下游及淮水中游地区,后来扬州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只局限于长江以南的今苏南浙西地区.而扬州的治所自东吴以后一直位于今南京市不变。由于长期以来扬州地区主体在江南,而其治所又是江南最大的城市,所以江南扬州的概念根深蒂固.隋朝时候将扬州迁往江北,并以江都(今扬州:那个有名的隋炀帝扬广就是在此地被部下杀死的)为治所,唐朝以后,扬州经济十分繁荣,在全国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所以当时大部分歌咏江南的诗词竟都是描写扬州的。比如杜牧的"青上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就是描写扬州的非常有名诗句。到了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中心的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各方面的发展都已超过了扬州。特别是清代后期,尤其近代以来,扬州地位一落千丈,无复往日繁华,所以便不被当作江南看待了。
(有趣的是不但扬州不被当作江南,甚至连累镇江也被看成江北了。因为镇江和扬州同操江淮官话,而镇江以东的苏南与浙江都使用吴语。在文化心理方面,吴语区和江南地区变成了等同意义的概念。江南经济的繁荣使得吴语地位上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证实:比如当年时髦的苏州话如今已经被上海话所盖过风头,时下很时髦的香港腔都印证了这一理论),而江淮官话则受到歧视。所以受心理因素影响,镇江也就被当江北看待了。)
江南的意义更多地是通过文学建构起来的。文学赋予了江南这个空间以意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表达国人对各个地区的心灵体验,提炼和过滤人们的地区情感,以典范的语言表达这种情感。我们对各地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感受很多是来自于文学。当白居易,杜牧,柳永等捻毫赋诗时(但是必须承认,部分诗词对江南的描写过于理想),也许他们想不到,那正是赋予江南以历史意义的时刻。
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让多少人吟颂感慨: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游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起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向往。
再看一幅对子:
铁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它很有趣,与江南对应者不是江北而是塞北.中国人形容某个地方很富裕时,用的词往往是"江南",如"塞上江南"。比如唐代江南地区的繁盛富庶已经出现,所以许多诗词以之为题:“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得到了文人墨客的反复吟颂。其后经济中心开始从黄河流域(秦汉首都在咸阳西安洛阳)南移到长江流域,特别北宋靖康之乱后,宋室南迁,大量移民包括众多的富商大贾,文人墨客,官僚士大夫以及皇室宗族都避居江南,这些都给艰难的发展带来了绝佳的社会政治条件。江南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结合前述的诗词描写扩大化,就透露了一个信息,江南不是一些事实的集合体,他道出了中国人的一种愿望,即江南是蕴涵丰富文化内涵的理想居住地。
奇特的是说起现代中国经济中心上海,虽然它同样是一座处于江南地区的城市,却几乎没有人会将它和江南联系起来。然而它的周边城镇却几乎无一不是江南的代名词:南京有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杭州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绍兴有女儿红,宜兴有紫砂壶(康熙微服私访记-紫砂记是也),杭州西湖有龙井茶,苏州有园林有阳澄湖大闸蟹,乌镇有乌蓬船(就是鲁迅笔下的那种),南浔有缉里丝(丝中极品―应该就是茅盾的<春蚕>织就的吧),其他还有龙泉剑(原来叫做龙渊剑,唐代避高祖李渊的讳而改称),蓝印花布,油纸伞(现代诗人戴望舒成名作<雨巷>里那个丁香般姑娘撑着的东东)。无论说起哪一样都能让人们不由自主里联想起"江南"来,可上海有什么呢?可能就是因为文化底蕴的沉淀尚远远不够吧。
我们每个人心目都有一个理想的江南。朋友您觉得呢?
2008-02-09
关联文章
网友评论